滾滾長江東逝水,如今的孩童們在學校學習著課本上的曆史,聽著課堂上老師為他們講述著書本上的故事,但是不能忽略的一點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曆史基本上都是後來的勝利者所書寫的,這些個時代的霸主,戰場或官場上的勝利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或多或少的修改了本應該澄清的曆史原貌,秦始皇焚書坑儒到底掩蓋了多少戰國之前的曆史原貌,前漢與後漢書是現在研究漢朝曆史的重要文獻,但是它的可信度又有多少,五代十國爾虞我詐究竟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述的就是一段精彩絕倫,但卻被忽略了的故事。第一章前因漢朝末年天下大亂,軍閥割據,起義不斷,全國各地風起雲湧,而後曹、劉、孫三家瓜分天下,相互之間不斷發生戰亂,後曹魏司馬家篡奪帝位再度一統天下建立大晉王朝史稱西晉,晉武帝司馬炎建國後對天下采取大封同姓王拱衛帝都的方式,太康元年晉武帝發兵滅吳,而後實行一些列休養生息的治國方針,天下一度出現了久違的繁榮景象,可惜好景不長,消滅吳國統一天下的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任人唯親、官吏腐敗。公元290年晉武帝病逝,其子晉惠帝繼位,晉惠帝為人癡傻,在位期間國事日益腐敗墮落,各地親王無視中央號令,各自為政,各個親王之間摩擦不斷,親王與中央之間摩擦不斷,為了隨時應對各方的挑戰,這些個親王們不斷發展軍隊,打造武器,囤積糧草,而這些所需的費用就全部落在了無辜的百姓身上,導致全國百姓民怨沸騰,天下已經處在暴動危險的邊緣,可惜武帝剛剛建立不久的安定王朝又要處於水生火熱之中。一日;武帝在園中散步見園中有一奇石便上前觀賞,突然之間這奇石由下自上開始流出似血一樣的液體,武帝大驚,急退走,並令左右雜碎此石;又一日天空突然出現一道亮星,此亮星光芒萬丈,在空中劃過一道長線並帶有大片亮尾,看到此景晉武帝即刻招天監事來問話,天監事不敢怠慢回答道:“此乃星孛,是不吉之兆,主兵災;此星現與晉分,是昭示我大晉要有人犯上作亂!”果不其然,晉武帝剛駕崩;公元291年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囧、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郡王司馬越相繼發動叛亂,史稱“八王之亂”。這次動亂一共持續時間長達十六年,使得整個中原大地徹底混亂不堪,西晉王朝國力嚴重下降,中央再也無力指揮地方軍政,似乎幾百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又要來臨!然而動亂的程度遠不止於此,晉王朝北麵的匈奴、鮮卑、羯、羌、氐等少數民族政權在經曆了自身的磨礪之後愈發強大,不斷侵擾中原內地,在南方,各地都爆發了農民起義的隊伍,他們或占山為王,或同官軍作戰。顯然這次的動亂要比幾百年前的戰國時期來的更加險惡,更加混亂,天下之大幾乎沒有一處安身之地!公元311年西晉攝政兼最高軍事統帥東海王司馬越病死,匈奴大軍又一次圍攻洛陽,而南方諸州的牧丞或擁兵觀望或象征性的出兵“勤王”。王敦天天召集士族飲酒作樂;王澄帶兵從荊州出發,以極慢地速度到了南陽,一聽荊州刺史山簡的軍隊戰敗,就跑回去了。而王衍等人竟扔下晉懷帝率十幾萬大軍公開逃跑。結果他們被石勒全殲。七月,洛陽失守,晉懷帝被俘,接著漢國大將石勒閃擊荀唏,青兗淪陷。公元313年,晉懷帝在平陽遇害,在長安的晉湣帝下令司馬睿、劉琨等的共七十萬大軍分三路合擊平陽。結果身為此戰主力的司馬睿在士族的鼓動下竟抗命不遵,致使西晉王朝的最後一次大反攻流產。公元316年(建興四年)長安失守,西晉滅亡。而匈奴控製了幾乎整個中原,長達一百多年的大動亂開始了。時間回到晉惠帝時期;卻說匈奴人劉淵本是漢朝和親冒頓單於之後,西晉八王之亂時西晉王朝國力衰微,名存實亡,劉淵不斷壯大自己在匈奴的實力,早年曾多次受到晉武帝的召見深受晉武帝賞識不斷受到封賞,而他本人也是為人儀表,相貌堂堂,文治武功都極為出色,晉武帝死後天下大亂,劉淵帶領一幫文臣武將在並州自立國號漢,自稱皇帝。但此時劉淵尚為大晉一臣下,卻說一日在並州首府晉陽城內幹旱的天氣已經持續好幾個月,大地龜裂、早些種下去的莊稼幾乎全部幹涸而死,晉陽城主劉淵撇開混亂的中央王朝,自己擅自向天祈禱,盼望能早日天降甘霖,解救並州蒼生,中午時分,晉陽城中央天壇處,劉淵帶領並州各級官員及匈奴特使向天祈禱,劉淵親自朗讀祭文,字字緊咬、聲淚俱下,讀畢又率領百官下跪祭天從中午直至子時深夜,期間有多位年邁不堪重負之人倒下,場麵極為感人。第二天清晨,已經跪了一天一夜的官員們,早已到了極限,不忍重負倒下的已經過了一大半。但是劉淵此時任然神采奕奕,劉淵回頭望去見官員及仆人多數已經到了極限,感歎一聲“此天要亡晉,為何波及我並州無辜之人!”遂站起身來準備回府,就在此時突然間白晝的天空烏雲密布,黑雲壓的幾乎就要到了人的頭頂,緊接著雷聲四做、狂風颶起,祭壇上的原本旌旗滿天這會都被吹的到處都是,就在眾人尚未反應過來之時瓢潑的大雨如水簾一般瀉下,在場的人看到此景無不歡聲雀躍,都以為是自己的誠意感動了上天,這場大雨一下就是半個月,是原本幹旱的西北大地完全擺脫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