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地方博物館經營(1 / 3)

第一節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產業

一、博物館的變革

博物館譯自英文“Museum”,此字源自希臘文“Mouseion”,意思是禮拜繆斯諸女神的神廟,因此當時的博物館是一個禮拜眾神聚會的殿堂,供奉各類的神像與聖物,舉辦祭典儀式,是一個人們可以帶著朝聖的心情頂禮膜拜,並借此參與濡染人文藝術與科學的地方。

國際博物館學會對博物館的定義是以服務社會為宗旨的非營利機構,負有搜集、維護、溝通和展示自然和人類演化物質證據的功能,並以研究、教育和提供娛樂為目的。從這個定義可以得知,博物館的必備元素包括:永久的、公立的、非營利、對公眾開放,功能主要是搜藏、保存、研究、展示、教育、娛樂等,且為適應時代變化,不斷將新形態的收藏、展示文物、自然標本和藝術品的紀念館、陳列館、美術館、展覽館等納入其中。

博物館的功能主要有三個:保存、研究、傳播。其中保存包含文物的收藏與維護;研究則是收集文物加以研究,提供有益的知識;傳播則是博物館與參觀者兩者間雙向溝通,讓大眾接近文物與研究成果。

博物館的性質,究竟屬於事業機構還是研究機構,這應從其功能與教育的目的來考慮。博物館為大眾提供教育與審美活動,社會教育為其應有功能。博物館的教育可以直接反映社會教育的價值觀,並像圖書館一樣提供學習及自我提升的場所。同時,博物館收集、研究各時期的藝術品並進行歸類與整理,不僅為教學提供支持,也有助於學術發展,因此博物館也是學術研究機構。

1.古典主義時代的博物館發展觀(14世紀至20世紀70年代)

博物館源於14世紀至16世紀之間的文藝複興運動,當時許多貴族富商喜愛並收集希臘、羅馬時代的古典藝術品及當時的藝術作品,這些人的珍物陳列室,是現代博物館的最早雛形。現代博物館的先驅、同時也是第一座公眾博物館由英國的阿須摩爾於1683年創立,該館於1773年向一般大眾開放參觀。之後,大英博物館也在19世紀初對大眾開放,由此開始,博物館不再隻是藏於深宅大院的貴族專用品。

古典主義時代博物館的藏品,大都為大量生產的人造物與自然物,其價值不在自身,而在於它們作為自然世界和人類文化曆史過程中的“點”與“線”的作用。諸如科學博物館以自然科學和科技工業成果為主,前者包括植物學、地質學、人類學等,後者包括物理學、化學、數學等研究成果。曆史博物館以人文科學及史料為主,依不同時期或地域,研究人類古今生活狀態且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物藏品,此類博物館有文化史博物館與社會史博物館。

作為曆史博物館的一種,藝術館最大的特色是以展藏具有獨創意義的藝術作品,所關心的是個別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品。各美術館的特色不同,藏品各有特色。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屬美國規模最龐大的私立藝術館,擁有各類、各時期、各地方的藝術藏品300萬件以上,分設展示區有遠東藝術區、歐洲繪畫區、美國繪畫區、20世紀藝術區、希臘和羅馬藝術區、素描和版畫與攝影區等20個。紐約古根漢博物館及其他分館以收藏展示印象派之後的現代藝術品為主,大部分以美國當代藝術為主,在跨國設立分館之際,也將美國當代藝術品作為主打內容。以收藏19世紀法國印象主義作品的法國奧塞博物館,配合展館本身即為19世紀建築的火車站,共同呈現當時工業水準與藝術風格。這些各具風格的歐美博物館,無不合理改變博物館原有本質,循著自己的特色及收藏方向,有計劃地擴展本身發展空間。

2.新博物館發展觀(20世紀70年代至今)

博物館雖然對一般大眾開放,但其性質仍然一直是高級文化的殿堂。發展至20世紀,受到後現代主義思潮影響,博物館界開始對此有所省思。1920年先後,德國的德意誌博物館嚐試改變傳統的、靜態的展示方式,引進了交互式、參與式的展示。1970年新博物館學名詞出現,依新博物館學理念而成立的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逐漸在各地萌芽。此時期的博物館不但數量急劇增加,類型也逐漸多樣化,許多都是中小型的地方性及專題性的博物館,蔚然成為一股博物館運動風潮。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發展與知識提升,現代人對博物館有越來越多的休閑娛樂需求,於是博物館逐漸轉向文化產業方向,許多地區以參觀博物館作為帶動旅遊產業、振興地方經濟的方式之一。博物館成為一個普通名詞,它的意思是“生活的記憶”,幫人們活化生命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讓人們追憶往日生活中的趣味。博物館開始分成兩類,一類是重視文物,以典藏、研究、教育為主;另一類則重視審美體驗,是富於地方色彩、曆史和有趣主題的博物館。

新博物館學的意義,不僅在於博物館專業人士對自身的反省以及對社會環境態度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新博物館學使得博物館在經營形態與經營策略產生改變,進而促使博物館在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上可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使得博物館得以成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觸媒。

(1)從以物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經營方向。博物館不再隻強調對物的搜集、保存、維護,而在於文物本身對人而言所蘊含的意義。以文物應被當成證據(evidence)的角度來看,如何使其在展示的過程中發揮研究、教育、娛樂等社會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博物館開始運用新科技、吸引觀眾的推廣活動等展現手法來吸引民眾,目的無非是促使觀眾能進一步與博物館產生互動而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擴展博物館的影響層麵。此外,博物館也開始對公共議題產生關注並積極參與,例如對地方文化而言,不隻單純地搜集、保存、展示文物,進一步擴及至文化傳承功能的展現,扮演地區文化中心的角色,甚至是關切到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

(2)博物館對營銷學的重視。博物館在麵對經濟衰退與政府削減預算,以及日益眾多的文化傳播者的競爭下,不得不開始應用營銷學在博物館的經營管理上。博物館利用營銷的主要目的在於建立新的形象並主動將博物館介紹給大眾,並且在不違背博物館理念下實現收益目標,並促成博物館服務社會等積極目標的實踐。Zukin,S.TheCulturesofCities.NewYork:Blackwell,1995.

博物館在推動營銷時,主要包含營銷研究、市場區隔、營銷策略與計劃等三項工作。而博物館參與市場的活動,則包含以下幾個層麵的內容:吸引觀光客、學校或教育團體,發揮休閑、娛樂、學術研究、收藏與記錄、維護和保存、資料出借的功能,繁榮地方市場,製造就業機會,有利於技術與工藝訓練,變為俱樂部式的會員性場所,可以提供選購禮品、餐飲服務,與傳播媒體溝通等。

上述市場活動的實施取決於博物館對自身目標與發展方向的設定,而這便需靠營銷研究來輔助決策,並通過營銷策略與計劃擬定方能實施。而對地方文化產業所涉及的市場而言,與博物館的市場區隔有許多重疊之處。例如禮品選購、餐飲等,就與地方零售與餐飲企業有密切關係;博物館的收藏取向,也會影響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走向;博物館吸引觀光客的推廣活動,也難免與地方企業推出的活動相似;本地方形象建立上,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往往與地方公眾認知有差距。博物館如何在經營收益平衡與博物館專業的維持下,麵對地方社會的需求與衝突,並調整自身的市場定位與經營策略,則為現階段眾多地方博物館所需麵臨的課題。

(3)博物館合作交流日益重要。隨著中小型博物館不斷地增加,其人力、財力、物力自然不如大型博物館,加上政府資助日趨減少,勢必向外尋求資源整合與交流的機會。博物館的合作對象包含國內外博物館與相關機構、政府單位、研究機構、專業協(學)會、非營利組織、地方團體組織、誌願者、文化工作者、企業等,通過多元互動方式使得博物館在人力、物力與財力上能獲得支持。

(4)大量運用新科技。促成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便在於新科技的發明與應用,因為其使得文化能以多元方式深入社會大眾。身為文化產業一分子的博物館自然無法抗拒這樣的發展趨勢,紛紛采用新傳播科技與媒介讓社會大眾能更接近博物館,讓文化傳遞的過程能更為豐富有趣。諸如語音導遊、因特網、多媒體與互動科技的使用,使得參觀博物館不再隻是隔著冰冷的櫥窗靜靜地觀賞文物的展示,通過科技的協助,能借助聆聽、觸摸、嗅覺等感官刺激與實際操作、體驗的互動過程,以更主動的方式了解、探索博物館所展示的內容。

此外,新科技的運用不隻改變了博物館與社會大眾溝通的方式,更顛覆了博物館對空間的傳統認知,使得無國界與數字博物館得以出現。

(5)觀光旅遊功能比重加強。博物館在麵臨日益沉重的經營壓力下,開始采取大眾化策略以尋求發展增加收益,而觀光市場的開發便成為主要的策略之一;另一方麵,部分博物館為配合地方觀光發展需求,便轉向以文化觀光的經營理念。由於逐漸強調博物館觀光旅遊的功能,使其在經營目標與策略上有所轉變。一方麵,博物館調整展示方式以豐富旅遊體驗,並定期更新展示內容與活動,以確保每次遊客再訪時都有新的事物值得學習;另一方麵,博物館也將部分目標放在使遊客擁有舒適、愉悅的休閑體驗上,諸如交通與停車問題的改善、休息與餐飲空間的提供、明確的指標與導遊服務,甚至是遊客的迎接。

除博物館在觀光功能上所作的內部調整外,博物館也開始向外部結合文化與觀光產業,建立互利共生的網絡關係。在合作的對象上,包括文化代理商、旅遊、運輸、住宿、餐飲與娛樂企業,甚至是開發機構;合作的形態,從短期特殊事件的合作(地方節慶活動、大型展會舉辦、國際交流活動等)到長期的整合經營開發(套裝遊程安排、混合使用開發等)都有。

綜合上述,新博物館學的興起不僅使得博物館在經營主體、目標與策略上產生極大轉變,促使博物館走向本地化的發展方向,利用地方文化資源為主體,結合政府、群體組織、地方產業、文化工作者、學者專家形成資源網絡,除原有自然文化保存、研究、展示功能外,更發揮文化教育、地區發展、休閑觀光、產業振興等多元社會功能,甚至創造地方再生的可能性。新博物館學的出現,不僅在理論上提供博物館在協助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事務的正當性,也能從實際操作策略與案例分析中,發現博物館可能產生的效益,並找出博物館的未來發展方向。

二、新博物館學中的博物館類型

新博物館學在實踐中包含地方博物館與生態博物館這兩種類型。

1.地方博物館(communitymuseum)

地方博物館是通過本地居民的參與規劃所形成的博物館,著重的是地方的曆史、人文脈絡的呈現,是人、物與環境的連結行為,並通過這樣的過程來凝聚地方意識與未來發展的共識。通過居民的共同參與,由居民主導地方人文曆史地區、社會中的麵貌與詮釋權,從而塑造對地方的認同感與自信心,進而通過地區經營實現地方發展的目標。

從地方博物館的概念中可以了解,博物館經營與地方居民的連結能促成地方文化自主性與地方認同的形成,並結合地區建設實現生活環境改善、地方文化傳承及經濟自主的目標。

2.生態博物館(eco·museum)

不同於傳統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的範圍不局限於有形的建築,而是經由組織運作,利用核心博物館(coremuseum)和衛星(類)博物館(satelliteorquasimuseums)的發散式網絡係統,將博物館領域擴展至整個地理區域,所展示的不隻是館內的收藏品,還包括區域內的自然、人文資產。生態博物館也強調地區居民、誌願者、博物館之友等都與專業人員形成一種夥伴關係。而在功能上,除博物館原有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更進一步在經營層麵擴及古跡保護、觀光休閑、地區發展、產業振興等問題。

生態博物館是結合地域與環境、時間與空間的博物館,以地域的生活環境為主題,不僅塑造出從過去、現在本地居民的集體記憶與文化傳統,還扮演著促進地區發展、創造地域未來的新角色。其特征是由一個設施為中心,結合地域空間上散布的資源所形成,其組成的具體要素如下:

(1)核心博物館(CoreMuseum)。位於地域的核心位置,作為行政中心主要扮演聯係其他衛星博物館的重要角色,並包含了收藏、研究、展示、保存、教育、信息、銷售等功能。

(2)衛星博物館(SatelliteMuseum)。分布在核心博物館的鄰近區域,形成各類的衛星博物館,如自然景觀、曆史古跡、生活地景、礦場遺跡、產業工廠等均可作為衛星博物館設施。

(3)發現路徑(DiscoveryTrailMuseum)。地域的自然、曆史、文化的觀察路線,也就是將參觀者引導至各衛星博物館的路徑。

三、新博物館學中的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產業連結關係

由上述從新博物館學中博物館與地方連結關係的理論探討,可歸納出幾組連結關係:

1.實質空間連結關係

在實質空間的聯係上,文化設施的內涵包括設施區位、設施形態與機能、設施階層與服務範圍、空間聚集效應等來分析文化設施與土地使用互動關係。將此架構結合生態博物館概念,則可探討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產業各組成要素間如何在空間與機能產生互補效果,進而引發空間聚集的經濟效應;而從博物館依地方所產生的規模與定位,也可分析對地方文化產業的影響範圍及博物館機能專業化程度。

2.流動空間連結關係

流動空間概念應用至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互動分析時,博物館所舉辦的區域性、國際性的文化交流活動,能彌補一向屬文化邊陲地區的地方文化產業信息落差,並克服空間限製,使得經營地方文化產業的人們能不用離開生活與工作的地域就能接受到世界各地的信息,進而刺激地方的自省與成長。而地方文化活動也能以博物館為媒介整合政府與地方資源向全球傳播,將地方文化特色與內涵傳遞出去,使地方能與國際接軌,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提升至國際層級,有助於知名度提升。

3.資源網絡與合作機製的形成

(1)博物館與政治動力的互動。此部分是評估中央與地方政府、居民代表等政治動力,如何影響地方博物館籌建的決策以及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並審視與博物館相關的政府預算製定與地方建設的投入對地方文化產業造成的衝擊。而博物館在開館經營後,館方如何通過地方政府資源的整合協助地方文化事務的籌辦,並進一步探討博物館在地方政府與地方團體組織間所扮演的中介角色。

(2)博物館與經濟動力的互動。此部分是評估博物館吸引來的遊客如何對地方文化產業產生衍生的經濟效益,包括收入與就業機會的增加,並改變周邊地區的業種業態與產業分布。影響對象包括文化代理商與零售企業、餐飲旅館企業、運輸企業、旅遊企業等相關聯產業。

(3)博物館與地方動力的互動。探討博物館如何整合地方團體組織與地方居民資源,舉辦文化活動,創造地方文化魅力,並通過溝通協調過程凝聚地方共識與產業意識。並利用誌願者製度協助地區文化教育工作的推動,帶動文化的傳承與延續,進而建立地方居民對自身文化與產業的認同與自信。

(4)博物館與文化動力的互動。博物館如何利用館內展示空間與博物館專業研究與評選,協助地方文化藝術創作者與企業的藝品展示與形象塑造,進一步影響文化創作方向與文化多元麵貌的呈現。館方如何借助國內外文化創作者、學者專家等交流與研究活動,開拓地方文化工作者的創作視野與潛力,增加技藝與知識交流渠道並促進其知名度的提升。館方如何通過與地方文化工作者與文史工作者的合作,讓地方文化能以各種不同形式(展示、講座、活動等)傳播至社會大眾,實現教育推廣的目標。

(5)博物館與專業動力的互動。探討博物館如何通過與媒體、建築等專業團體的互動,建構地方文化圖像、協助地方形象建立與營銷工作;館方如何與藝術、文化相關學術單位的學者專家合作,進行地方文化資產的發掘與研究發展等工作,促使地方文化產業不斷深化累積,進而激發出更大的創作與發展能量;館方如何與學校及教育工作者合作,設計能結合博物館資源的教學活動與教案,使得博物館能融合社會資源與學校教育,讓學生能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產業的特色與價值,傳承地方文化,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博物館本身蘊涵政治、文化、專業等動力特質,雖然使其在地方文化產業推展上擁有較佳的條件,但也由於博物館複雜的背景屬性,使得在評估博物館的成效時,需從多元觀點建立評估指標加以評量,方能在較完整的係統架構下對博物館地方文化產業上產生的效益進行評估。

第二節地方博物館對於地方文化產業的意義

一、文化層麵的間接影響

文化層麵的影響是指博物館的軟、硬件資源通過直接參與地方文化產業所產生的影響,包含以下幾個層麵:

1.文化資產保存層麵

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再創是文化建設的基礎,也是地方文化產業的核心價值所在。而博物館的基本職能之一便是文化資產的傳承與創造,通過發掘、搜集、保存及維護等過程保存地方文化,借助展示與教育推廣等功能進行文化再現與傳承,其主要目的是經由文化的保存與再現,使大眾得到在教育、文化與旅遊上的利益。因此,地方文化資產的保存工作,博物館可利用其專業、人力、經費、空間及設施進行有係統的收藏、記錄、維護與保存,使地方文化資產能持續累積與發展。而除了實質的地方文化資源的保存外,博物館也同時塑造非實質的地方文化象征,使地方文化的內生性、獨特性與創作性得以多元形式展現,不僅可轉變遊客的地方形象認知,也促使地方居民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內涵與精髓,間接刺激自發性文化再生力量的產生,發揮文化保存的積極意義。

2.文化教育推動層麵

博物館屬社會教育機構,教育又是博物館所有活動的共同目標,因此在博物館功能發揮上,教育一向占相當大的比重。而博物館的教育不同於學校教育,具有下列特質,使得博物館在推動地方教育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1)全民教育。學校教育的對象有其一定範圍與局限性,而博物館則是以全民為對象,無論年齡、職業等社會經濟背景如何,都可入館學習。而以地方產業為主題的博物館,則提供地方藝術工作者終身學習與交流的機會。

(2)自主教育。學校教育往往設定學習目標與標準,學習的場所及課程結構亦是固定的,而博物館則是一個開放性的教育機構,學習性質屬於自發性的自我導向(Anthology)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可讓參與者依自己的需要選擇所吸收的信息,並在輕鬆無壓力的非正式學習環境下實現學習效果。

(3)多元資源。博物館可提供展覽、學術研討會、座談會、主題係列講座、研習營與文化活動等多元資源,不僅可補充地方學校教育的不足,也有助於地方在信息交流、研究發展、文化推廣等各層麵的進展。此外,博物館的展示空間也為創作者提供展現成果機會。而相關獎項或補助計劃設置則提供誘因,鼓勵工作者從事創新研發,刺激產業活化。

(4)學習窗口。以地方特色為主題的博物館由於位於當地,為地方文化觀光的指標性場所及遊客認識地方文化內涵的重要窗口,使博物館成為遊客地方文化教育絕佳的場所。對博物館設置地區附近的居民而言,因博物館具備全民教育與自主教育的特質,又具有空間鄰近性,使得博物館往往被地方居民視為重要的學習場所。

因此,博物館不僅可與學校教育產生互補的效果,更可將文化教育的觸角延伸到外地遊客與地方居民。對遊客而言,若缺乏對地方文化藝術的涵養與鑒賞能力和文化價值的認知,那麼從事文化學習、體驗、鑒賞、消費等活動的動機便無從產生,地方文化產業也無從發展。而對地方居民而言,從地區共同體意識的凝聚、產業意識的思考與實踐、觀光及產業化過程中的防範與心理建設等方麵,都需要文化的教育。地方企業若不了解地方文化與藝術的價值,則無法突破隻以營利為考慮的經營模式,過度商品化的結果,則會導致地方文化的加速崩解而失去核心價值。所以,博物館在本地方教育上不隻是文化傳遞者的角色,對於地方文化的提升與紮根,甚至激發地方居民自我思辨,進而促進產業轉化也是博物館成為地方發展中介角色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