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曆史的改變未命名草稿(1 / 1)

劉備稱霸天下後,四海升平,百姓安居樂業。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表象下,張宇的內心卻掀起了洶湧的波瀾。

張宇獨自一人坐在書房中,燭光搖曳,映照著他緊鎖的眉頭。他麵前攤開著一本《三國演義》,書中的文字仿佛將他帶回了那個熟悉又陌生的曆史世界。

回想起一路走來的曆程,他深知自己的每一個決策都如同蝴蝶振翅,引發了曆史的巨大波瀾。當初的赤壁之戰,那是一場決定天下走勢的關鍵戰役。按照原本的曆史軌跡,諸葛亮舌戰群儒,與東吳達成聯盟;周瑜巧施苦肉計,龐統獻連環計,最終火燒赤壁,大敗曹操。而他張宇,憑借著對曆史的了解和現代的智慧,提出了更為精妙的戰術,讓火勢燒得更猛,曹操敗得更慘。

那場戰役中,他與諸葛亮一同謀劃,與周瑜並肩作戰。諸葛亮的睿智和沉著讓他敬佩不已,周瑜的軍事才能和果斷也令他折服。而他自己的建議和策略,也得到了眾人的認可和采納。赤壁的熊熊大火,不僅燒退了曹操的大軍,也燒出了劉備的一片新天地。

後來的漢中之戰,更是驚心動魄。曹操親自率軍與劉備爭奪漢中,雙方僵持不下。在這關鍵時刻,張宇想起了《三國演義》中黃忠定軍山斬殺夏侯淵的情節。他建議劉備派出黃忠,利用地形優勢設下埋伏。果然,黃忠老當益壯,一舉斬殺夏侯淵,打破了僵局,為劉備奪取漢中奠定了基礎。

還有那水淹七軍,關羽威震華夏。原本的曆史中,關羽憑借著自己的智勇和對天氣的敏銳觀察,利用漢水泛濫,大破曹軍。而張宇則提前為關羽提供了詳細的情報和戰略分析,讓這場勝利來得更加輝煌。

然而,隨著曆史的改變,許多人物的命運也發生了轉折。原本在曹操麾下的郭嘉,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奇謀妙計,為曹操出謀劃策。但因為曹操在赤壁之戰的慘敗,郭嘉未能充分施展才華便英年早逝。荀彧,這位被譽為“王佐之才”的謀士,因曹操的勢力削弱,其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最終憂鬱而終。

而東吳的孫權,本有著稱霸江東的雄心壯誌。在原本的曆史中,他與劉備時而聯合,時而對抗,維持著三國鼎立的局麵。但如今,劉備的迅速崛起讓東吳倍感壓力,孫權的勢力範圍被壓縮,隻能偏安一隅。

張宇也想到了那些曾經與他並肩作戰的蜀漢將領。張飛的勇猛無畏,趙雲的忠誠果敢,馬超的威武雄壯。他們在戰場上的英姿,成為了勝利的象征。但每一次的勝利,都伴隨著犧牲和傷痛。

第十一章:抉擇之苦

在這太平盛世中,張宇內心的矛盾日益加劇。一方麵,他為自己能夠助力劉備成就帝業,開創太平盛世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麵,對現代世界的思念也如潮水般不斷湧上心頭。

他開始頻繁地出入各種古籍收藏之所,試圖從古老的書卷中尋找回到現代的蛛絲馬跡。他與眾多學者交流,探討那些關於時空穿越的神秘傳說。

有一次,他聽聞在遙遠的山中,有一位隱世的高僧據說知曉穿越時空的法門。張宇毫不猶豫地踏上了艱難的旅程。一路上,他曆經了風雨的洗禮,穿越了荊棘叢生的山林,終於找到了那位高僧。

然而,高僧聽完他的訴求後,隻是微微搖頭,說道:“世間萬物皆有其定數,你強行改變,未必是福。”

張宇失望而歸,但他並未放棄。他又開始研究各種古老的陣法和符咒,甚至嚐試親自繪製,期望能引發時空的異動。

與此同時,張宇的異常舉動也引起了身邊人的關注。劉備親自前來詢問,張宇猶豫再三,還是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

劉備沉默良久,說道:“張宇,你對蜀漢的功績,朕銘記於心。若你真的決意離開,朕雖不舍,但也不會阻攔。”

張宇感動涕零,卻又陷入了更深的糾結。他深知自己在這個時代已經有了深厚的羈絆和責任。

他徘徊在曆史與現代之間,感受著曆史的厚重與無奈。每一個決定都顯得如此艱難,而他究竟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