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李璟:風裏落花誰是主(2)(3 / 3)

她也並非每時每刻都滿麵愁容,起碼在夢中還有短暫的快樂光景。在綠柳低垂的堤岸,在芳草茵茵的郊野小徑,那個正歡快跳躍的身影,正是這眉如初月的女子。可是也隻有在夢裏,她才能忘記平日的苦惱。就連這好夢也隻有片刻,井邊打水的轆轆聲傳來,她瞬間便被驚醒,隻看到眼前落花滿徑,再回想起夢中綠草青青、生機勃勃的景象,更加傷心。之所以能酣睡半晌享受一枕好夢,卻也是在一場酣醉後才有的福氣。原來昨夜她對酒當歌,以酒解愁,卻沒想到宿醉之後更加難過,人也懨懨如同生了一場大病,而她的病不是因酒而起,而是心病,因愁而更濃。

龍榆生在《南唐二主詞敘論》中曰:“中主實有無限感傷,非僅流連光景之作。”他借一女子口吻傾訴由春光春景惹出的煩惱,感慨易逝的韶華,事實上卻是他對時事的感歎——李璟在為後期,國力衰退,而日益強大起來的後周成為南唐最大的威脅,在進退維穀的狀況下,他心中難免湧起孤苦與惶恐的情緒。

他是眼睜睜看著南唐由強轉弱的,亦是將南唐推入深淵的始作俑者。這種將家族基業置於不利境地的心情,恐怕他人並不能理解。

他在深宮裏,舉頭是碧天白雲,俯首是金池落花,自然望不見烽火起,也聽不到廝殺聲。宮殿苑囿裏亭台樓閣連綿,歌兒舞女穿梭,依依纏綿,溫軟動人,清寒的號角聲也被這曖昧光景阻隔在外。與戰火紛飛地相比,皇宮就如一座桃源,李璟高枕龍床,在桃源中酣睡,卻偏偏做著一個建功立業的入世大夢。夢裏繁花似錦,鳥語蟲鳴,流水潺潺而行,勾勒出一個大國的幻象。然而一覺醒來,要麼是如蜜美夢化作一枕黃粱,要麼是桃源皇宮成了一座冰冷石城。

美夢就是用來打破的。太好的夢,別信。

為了應對頻繁的戰爭,在很長時間內李璟隻能通過增加稅收的方式解決軍費問題,父親李昪時期輕徭薄賦的政策被他全部打破。中主時期百姓賦稅沉重到什麼地步呢?

據說李璟曾在宮內苑囿遊玩,天氣突然陰了下來,他舉目遠望,隻見遠方天空彤雲密布,一場暴雨似乎馬上就要降臨。他不無擔心地說:“隻怕馬上就要下一場大雨了!”

隨行的侍者馬上接口道:“陛下不用擔心,雨即使來了,也肯定不敢進皇城!”

李璟好奇道:“雨為什麼不敢進皇城?”

旁人大都以為這侍者定要一番討好,說些皇帝九五之尊連日月風雨都要避讓之類的恭維話,誰知這侍者一臉嚴肅道:“雨之所以不敢來,是怕陛下向它征稅啊!”

這自是一樁並不靠譜的曆史趣聞,想來除非耿直的諫臣冒著必死之心來犯顏進諫,又有哪個侍者會如此主動去觸皇帝的黴頭。但由此可知,當時南唐的賦稅之沉重、稅收名目之多,已足夠令人咋舌。

國力已退,民心亦失,又有強大外敵虎視眈眈,李璟的雄心一去,整個人仿佛都蒼老了起來。難怪說,誌氣才是人的脊骨,一朝理想殞滅誌氣喪失,再高大偉岸、尊榮富貴之人,也如放棄掙紮的棄兒,隻等著命運的裁決。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建立宋朝,一統天下的野心路人皆知。李璟登上金陵城樓,就能隔江望到北宋的軍隊。他心有無限煩憂,又想著能為岌岌可危的南唐留下一條退路,於是立從嘉為太子,留守金陵監國,他則率領一幹朝臣向豫章出發,準備遷都事宜。

路途遙遙,千難萬險已不必多言,更難捱的,則是繁華已去厄運將至的警鍾時刻都在李璟心中轟鳴。到達豫章後,卻發現這蕭條小城與金陵的王者氣象實在相去甚遠,一幹大臣又建議東遷,可遺憾的是,再遷的計劃還未商量下來,李璟便大病不起,又拖延數日,病逝於豫章。

帝星隕落,自是舉國哀悼。最難過的,莫過於太子李從嘉。除了喪父之痛,他也從此失去父親蔭庇,要扛起這偌大的家國負擔,而此前他的雙手向來隻是撫琴作畫,題詩賦詞。玉璽之重,對他而言已是不堪。

李璟臨終前下令喪事從簡,並決意要留骨於豫章西山,遺詔有曰:“若違背我的囑托,非忠臣孝子。”之所以會有這番囑托,莫非是因為李璟心中有悔有恨有愧有懼,不忍再親見此後金陵的無窮浩劫?

然而,後主李煜終究不忍心將父親遺骨留在豫章,還是親自將靈柩迎回了金陵。一代帝王,為開疆拓土奮鬥半生,最終也不過占了萬壽殿裏的一座墳塋。中主時代從此落幕,接下來開啟的,便是李煜那早已被注定的悲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