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汴京秋涼,不及幽居心涼(4)(3 / 3)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約束下,他們卻有幸得到了完滿的愛情:李煜遇到了娥皇,李清照邂逅了趙明誠,紛紛譜寫了琴瑟和諧的佳話。而後,命運陡然逆轉,愛侶早逝,他們還沒來得及從亡妻、喪夫的悲痛中緩過神來,便又遇國破的時代悲劇,帝王淪為階下囚,受盡屈辱,孀婦離鄉背井,流離失所。

每憶起意氣風光的少年時,越感念後來的遭遇之慘痛,絕世才華化作泣血哀鳴。李煜和易安,都經曆了生活的幸與不幸,本就心思細膩、多愁善感,豐富的人生體驗又令他們把更多千回百轉的心思注入詞章。妄加揣測,總感覺他們若能相見,必能引為知音。明戲曲家卓人月也曾感慨:“後主、易安直是詞中之妖,恨二李不相遇。”假若二李穿越時空而相遇,灼灼才華與鬱鬱悲痛相互碰撞,不知會在詩詞的海洋激蕩起何等壯觀的浪潮!

原來,李清照果真“遇到”過李煜。易安居士曾認真研讀李煜的詞作,某一日,她讀到了這首《相見歡》。同樣愛極百花的易安並沒有把目光停留在對“林花謝了春紅”的感傷裏,而是掩卷長歎:“亡國之音哀以思。”

她讀懂了那個落魄的帝王、潦倒的文人。

夢鄉是落魄者最好的去處

——浪淘沙(簾外雨潺潺)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後人多把《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視為李煜的絕命詞,但也有人對此持有異議。北宋蔡絛在《西清詩話》曰:“南唐李後主歸朝後,每懷江國,且念嬪妾散落,鬱鬱不自聊,嚐作長短句雲‘簾外雨潺潺……’含思淒惋,未幾下世。”他認為《浪淘沙》才是李煜絕筆。現代詞學家唐圭璋先生亦表示了讚同,稱《浪淘沙》“殆後主絕筆,語意慘然。五更夢回,寒雨潺潺,其境之黯淡淒涼可知”。

李煜詞作的前後分期,多可從內容與風格辨出。時光的流逝不僅能使青絲變白發,還會消磨鬥誌,讓過往的一切化塵歸土,甚至撫平心靈的創傷。然而,在幽禁歲月裏,看晴空紅日當頭,見皎月爬上樹梢,寒來暑往,雁去雁回,從江南煙雨中走出的李煜,卻始終無法植根於北方的土壤,對家鄉的思念越來越深,痛苦與他如影隨形。

在北國受人監控的歲月裏,最初尚能隱忍克製,越往後,他的忍耐漸瀕臨極限,仿佛突然就生了反骨。原來被表達得隱晦的故國之思,漸漸趨向明朗,連趙光義施加的威懾和壓力,也再不能阻擋情感的噴發。他在詞中表現出來的痛苦鮮明而強烈,直至哀沉入骨。

對於“痛苦”的感受,魯迅先生曾有過令人折服的闡釋。他說:“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夢中的李煜,可回江南,可坐龍椅,可與兄弟對弈,可擁娥皇入懷,即便他隻是在一個縹緲處閑極無聊地遊蕩,終歸逃離了如牢籠一樣的汴京。但醒來後,他還是在那座小院裏,抬起頭,也隻能看見汴京的一方天空。

西方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夢解釋為“願望的滿足”,還有哲學家尼采說“夢是對白天失去的快樂與美感的補償”,皆是表達了相似的意思:當願望無法達成時,便在夢中求得片刻的圓滿。古典文學中與夢有關的話題千百年來不絕,無論莊周夢蝶還是黃粱一夢,抑或李白夢遊天姥山、陸遊“鐵馬冰河入夢來”,都是因主人公所遇之事不隨人意,所以他們才在夢境裏勾畫理想世界。

李煜傳世詞作不過三十餘首,與“夢”相關的有18首,占據半數以上。他前期作品記夢,多寫男歡女愛、離愁別緒,如“可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宴罷又成空,夢迷春雨中”、“夢回芳草依依,天遠雁聲稀”;後期作品裏的夢境,則多與故國相關,典型的如“閑夢遠,南國正芳春”、“多少恨,昨夜夢魂中”,再者,就是因為對故國生活的回望,從而誘發的對人生如夢的感慨,《子夜歌》當屬這一類: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