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要求
讀後感是閱讀文後所寫的文章,是有感而發的作文題型,它的寫作要求是:
一、認真理解原文,把握要領。隻有;透徹理解原文的精神實質,才能由此領悟出道理,引出自己的見解。“讀”是“感”的基礎,“感”由“讀”而生發。
二、抓住重點,談自己最深刻的感受。讀了原文後,得到的感受是多方麵的,這就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表、確有自己見解的感受來寫。這樣才不至於麵麵俱到、中·C2模糊,或者泛泛而空洞無物。
三、聯係實際,努力開拓。寫自己的感受一定要注意聯係實際。就是結合自己生活經曆中有體會的、有代表意義的東:西談,或者把一些有內在聯係的人或事作:比較對照。這樣才能使發表的感想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感。不要把聯係實際理解為自我檢討,或者在文章末尾加一段表態的話。
讀寫類
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溫情脈脈的麵紗。把這種關係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以前我對此認識還不深,可讀了《我的叔叔於勒》一文,我不禁驚歎馬克思、恩格斯見地之深。可以說,革命導師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係的本質,而莫泊桑寫的《我的叔叔於勒》則給了我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一麵鏡子,它形象而清晰地反映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即使是骨肉至親之間,也是一種赤裸裸的利害關係。
(摘自《讀(我的叔叔於勒)》)
《一件小事》是一篇很短的小說,主要情節是:在一個刮著大北風的冬天,“我”坐著人力車出門,當車夫正在奔跑時,車把帶倒了一個從道旁橫截過來的老婦人。當時“我”看到老婦人並沒有碰傷,而且也沒有別人看見,就想讓車夫趕快走開。可車夫卻立即放下車子,攙起老婦人,並到巡警分駐所去承擔責任。看著車夫離去這時我突然覺得他那“滿身灰塵的背影刹時高大了,而且愈來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於我,漸漸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藏著的‘小來’。”
(摘自《(一件小事)讀後》)讀後感的寫法可歸納為四個字:
引:或引原文的觀點,或引原文的內容。議:以所引原文體現出的觀點為基本點,引發出去,發表議論。
聯:在所“引”原文基礎上,由此及彼地聯係現實生活中相類或相反的現象,聯係有關的種種問題。
結:從說明原文給人什麼啟示的角度提出看法,總結全文。
除“結”之外,其餘部分的次序是不固定的,可以靈活掌握。
前麵我們選的兩個片段,分別主要采取了上述四種中的哪一種寫法?
請同學們翻到課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兩篇讀後感,找出其中引、議、聯、結的部分或片段。
1北京考生
王延鳳
人說“名師出高徒”,這話實是不假。依我看,這原因有二:其一,是師之教育有方;其二,是徒之學習不怠。離開了這兩條,既稱不上“名師”,也出不了“高徒”。名凰家佛羅基奧手下出了一代宗師達·芬奇,便是很好的一例。
當芬奇投師於佛羅基奧時,佛羅基奧沒有首先教他創作作品,卻要他釃蛋。這是佛羅基奧與一般教師的不同之處。十幾天隻是畫蛋,芬奇自然是不耐煩了,這時,那位名畫家才告訴他畫蛋的意義所在:他的目的是嚴格訓練學生的細致觀察與準確描繪形象的能力,這正是佛羅基奧的教之“有方”,才使芬奇日後得以成功。
我也曾有過一位“有方”的老師,不過她不是什麼有名的人物,隻是一個大我幾歲的女孩子。幾年前,我請她教我拉小提琴,她先問我做事有無耐心,我不明白她的意思,自然是回答“有”。開始學習了。她先給我作了示範。看著她那嫻熟的表演我真羨慕。可輪到我時,她卻讓我拉空弦。幾天過去了,她給我的任務還是如此,她告訴我,拉空弦是基礎,隻有練到運弓自如了,才可拉曲子。現在想想,她這話實在有理。是的,她不是什麼“名家”,卻也是個會做老師的人。
然而,我並沒有成功,又拉了幾天空弦,我聽到的總是那單調的“拉拉”的聲音,哪有一點兒我為之陶醉韻音樂聲呢?我一煩之下,一弓挑斷了琴弦,發誓再也不學了,於是我的提琴也隻好休息了。由此我想到,師固然要有方,更重要的是徒要不怠。芬奇的成功,關鍵的一點就在這裏。佛羅基奧講清了道理之後,他便刻苦地練習,用心學習,經過長期艱苦的藝術實踐,他終於創作出了許多不朽的作品。而我的失敗,恰恰也在這裏。這時我方才感到,怕艱苦,在困難麵前懈怠,終究是要失敗的。
不僅學習藝術是這樣,文化知識的學習也是如此,要從一點一滴的細微之處學起,隻有打好基礎方可學出成績。
我喜歡寫作,真羨慕那些作家,而我盼教師卻要我天天記劄記,把所見所聞的小事都記下來。當時我不明白老師的意思,隻是記。現在,當我一本本翻看那些劄記時,方悟出了老師的用意:她是讓我練基礎,積累材料,一點點地提高嗬!。所以,我在寫作上的進步雖然微小,卻是老師教之有方的結果,也是自己沒有懈怠的結果。
芬奇畫蛋直至學成功和我的失敗與進步,都說明不僅教者要有方,學者更應不怠,這兩方麵的因素結合起來,能有什麼知識學不會,有什麼事情做不好呢?
西安交通大學附中初三
王芳
“帶鐐長街行,誌氣愈軒昂。拚作階下囚,工農齊解放。199八載堅心誌,忠貞為國酬。且欣天破曉,竟死我何求!”如此氣壯山河的詩句出自何人之手?噢,原來是劉伯堅的《帶鐐行》和呂惠青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首詩都選自《革命烈士詩抄》,是烈士用敵人發給的筆墨在寫“自白書”的紙上揮筆作下的。詩句既表現了這兩位烈士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又反映了英雄堅定不移的信念和英勇頑強的氣概。
讀了這兩首詩,我不禁被其問的威武之情深深地震動了。眼前不由得呈現出從電視、電影、書本中看到的情景:英勇的革命者帶著沉重的鐵鐐,一步一挨地向前走著,他們往往衣衫襤褸、遍體鱗傷,渾身跡斑斑,步履蹣跚,但眉宇問流露出革命英雄的威武之氣,雙目中放射出愛國誌士的堅定神情。當他們被押赴刑場,麵對死亡的時刻,依然是氣宇軒昂、鎮定自若、傲視人間,怒斥敵人,沒有絲毫的悔恨之意、畏懼之情,心中充滿了對勝利的信心和希望。有多少像這樣的革命先烈在那國土支離破碎、人民受苦受難的歲月裏置家庭、生命於度外,挺身而出,與反動階級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又有多少中華兒女為了捍衛民族尊嚴,為了解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為了保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不被侵占,拋頭顱、灑熱血,不惜犧牲自己的寶貴生命。他們用鮮血阻止了帝國主義圖瓜分中國的陰謀;他們用生命換來了全國各族人民統一團結的幸福生活。千千萬萬名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為祖國的統一、民族的獨立、人民的幸福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的豐功偉績將永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