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五官科 (4)
方二
【方名與主治】牙痛散,主治智齒冠周炎。
【組成與用法】生石膏40克,黃連、川芎、白芷各20克,細辛3克。取以上藥物粉碎成細粉,過7號篩,混勻,5克1小瓶分裝密封保存。每日3次,每次5~10克,溫水送服。5天為1個療程。
【方解】智齒冠周炎屬中醫胃火齒痛之範疇,方中生石膏能清泄胃火,常用於胃火亢盛所致的頭痛、齒痛、牙齦腫痛等;黃連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要藥;白芷辛散祛風,溫燥除濕,芳香通竅,善能止痛,又可消腫排膿。細辛止痛力強,對頭痛、齒痛都有較顯著的療效;川芎功在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五味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祛風止痛之功效。
【注意事項】口服牙痛散期間,每日用生理鹽水或3%的過氧化氫溶液衝洗局部1次。本方孕婦、產婦忌用。
【典型病例】姚某,女,18歲。因牙痛3天來診,查見右下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有牙瓣覆蓋,牙冠周圍紅腫、觸痛,張口受限,右麵頰腫脹,頜下淋巴結約蠶豆大小,診斷為右智齒冠周炎,予以牙痛散口服,每次10克,每日3次,3天後症狀明顯改善,5天後痊愈。(處方來源:雲南省蒙自縣楊國禮)
舌下腺囊腫
舌下腺囊腫中醫稱痰包、重舌、蛤蟆腫。主要是由於舌下腺或頜下腺的導管被阻塞,或者在導管破裂後分泌物外滲形成的囊腫。
【方名與主治】一撚金靈方,主治舌下腺囊腫,亦稱“重舌”。
【組成與用法】大黃5~10克,牽牛子、黃連各3~6克,檳榔、淡竹葉各3~5克,黨參、連翹、甘草各6~10克。每日1劑,加水煎,分2次口服。另用冰硼散吹囊腫處,每日3~4次。
【辨證加減】發熱去黨參加梔子;口渴加生地黃、蓮子心;疼痛甚加牡丹皮、丹參;小便赤熱加木通。
【方解】舌為心竅,心脾蘊熱,循經上衝於舌,熱滯於舌下血脈、瘀滯腫脹而發為“重舌”。治宜清瀉蘊熱,滌除積滯,通暢血脈。方中大黃、牽牛子、檳榔瀉下解毒;竹葉清心火而除煩熱。又用冰硼散清熱除濁,祛穢醒脾,使囊腫消退。
【注意事項】因大黃、牽牛子瀉下作用強,若大便已通,即減輕藥量,或不用大黃。
【典型病例】顏某,女,11歲。舌下長一腫塊已3天。食不下,言語困難。查:舌下囊腫形如蓮花,緊連舌下係帶,呈紫藍色,邊緣齊,有波動感。舌尖紅,苔黃膩,脈沉。治宜清熱通結,瀉火解毒。予以撚金靈方:大黃(後下),黃連、連翹各6克,牽牛子各3克,檳榔、淡竹葉、甘草各5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另用冰硼散吹於舌下囊腫處。服藥4劑,囊腫消退。(處方來源:湖南省安仁縣中醫院侯公明)
閃輝性暗點症
閃輝性暗點症多由大腦枕葉皮質或視路一過性循環障礙所致,可能與腦動脈硬化有關。中醫稱“飛蚊症”。
【方名與主治】通竅活血湯,主治閃輝性暗點症。
【組成與用法】赤芍、紅花各15克,川芎30克,桃仁20克(研泥),老蔥3根(切碎),鮮薑12克(切碎),大棗7枚(去核),麝香0.15克(衝服)。將前7味藥入沙鍋內,加冷水500毫升文火煎煮,沸後再煎30分鍾,藥液至200毫升為止。隨後倒入備用碗裏,藥渣再加水300毫升,煎法同上,煎得藥液100毫升,棄渣。合並再次藥液備用。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服藥時用黃酒2兩(加熱)為引,連服6劑為1個療程。
【方解】閃輝性暗點症,是由於腦和眼底動脈一過性痙攣功能障礙而出現的症候群。中醫學將本症歸屬於“頭風”範疇。其發病機製主要是氣血不利,脈絡失和,經脈壅滿不通,不通則痛。若頭痛經久未愈,纏綿不已,痛有定處,時在左側,時在右側,或兩側同時出現,並見舌質紫暗,脈滯澀者,宜從久痛入絡,以瘀血證治。通竅活血湯方出《醫林改錯》,原為治頭發脫落之頭麵上部血瘀之證。該書載:“……頭發脫落,各醫書皆言傷血,不知皮裏肉外血瘀阻塞血絡……。”方中赤芍、紅花、川芎、桃仁活血祛瘀;老蔥、鮮薑發汗解表;大棗補脾胃,養血安神;麝香氣味芳香,善於走竄,能開竅通絡,活血散結。全方具有活血化瘀,疏通脈絡之效,並有辛散升提之力,故能上達巔頂,使頭麵部絡脈瘀血得祛,新血生,發根得養,故治頭發脫落顯效。而閃輝性暗點一症,也因其絡脈血瘀所致,故以本方治之而收異病同治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