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外科 (6)
【注意事項】局部有皮膚破損者慎用。
【典型病例】徐某,男,58歲。病理切片:肺鱗癌二級。1983年4月因肺癌術後化療3個療程,病情加劇,氣短乏力,咳喘不寧,經用上述藥膏前後貼敷10小時後,嘔吐大量痰涎,持續3個多小時後揭去,隨即出院,隨訪已健在9年。(處方來源:江蘇省南通市腫瘤醫院浦魯言)
方二
【方名與主治】解鬱救肺湯,主治肺癌。
【組成與用法】炙黃芪、柴胡、清半夏各15克,西洋參、香附、神曲各10克,瓜蔞、魚腥草、川貝母各20克,豆蔻、陳皮、升麻、白及各6克,三七、炙甘草各4克,燈心、竹葉為引。上藥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4次口服,30日為1個療程,一般經治3個療程。
【辨證加減】咳嗽不止加炒杏仁、炙枇杷葉;咳血加仙鶴草、阿膠珠,並加大三七、白及的用量;喘促不能平臥加葶藶子、地龍;高熱不退加生石膏、石菖蒲、羚羊角;胸脅痛加忍冬藤、九香蟲;胃脘脹悶疼痛去升麻、炙甘草,加白芍,炒萊菔子;淋巴轉移加黃藥子、石上柏;骨轉移加續斷、沒藥、血竭;胃轉移加石見穿、瓦楞子;肝轉移加半邊蓮、雞骨草、鐵樹葉;腸道轉移加罌粟殼、赤石脂;其他隨證加減。
【方解】肺癌為呼吸道常見的癌症之一,屬於中醫“咳嗽”“痰飲”“息賁”“咯血”等範疇。肺主氣,氣機閉塞則肺氣阻滯而受傷。《內經》雲:“諸氣鬱,皆屬於肺。”朱丹溪謂:“氣血衝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嚴重的精神刺激,可引起氣血失調,津液耗散,神經紊亂,直至出現惡病質。故本方采用理氣解鬱之法治之,方中黃芪、西洋參補而不滯,瓜蔞、香附、半夏、陳皮、柴胡理氣而不傷正,反使氣機旺盛;魚腥草、川貝母清肺;神曲、豆蔻消食開胃;白及、三七潤肺而止血止痛;燈心、竹葉抑心火,使火不刑金;全方有升有降,有補有清,理氣中寓補氣之效,解鬱中有宣肺之功。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保持情緒舒暢,忌煙戒酒,定期做X線片複查。
【典型病例】張某,男,57歲,確診為周圍型肺癌(鱗癌)。因不願手術,放療2個療程,病情好轉後前來我處治療。投解鬱救肺湯,水煎服,每日1劑,前後治療10個月零8天,症狀消失,X線片複查癌變明顯吸收。2年後隨訪,患者已恢複工作。隨訪10年,病情穩定,病灶逐年縮小。現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處方來源:河北省張家口市中醫研究所附屬醫院張書林等)
食管賁門癌
食管賁門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表現為吞咽時的梗阻感,其次是胸骨後的燒灼感針刺樣輕隱痛,中醫學屬於“噎嗝”之範疇。
【方名與主治】南星半夏湯,主治食管賁門癌,亦稱“噎嗝”。
【組成與用法】生天南星、生半夏、赭石、石見穿、急性子各30克,瓜蔞20克,黃藥子、旋覆花各10克,天龍、蜈蚣各3克。上藥加水煎2次,將2次藥汁混合待用。每日1劑,分2~3次口服,長期服用。
【辨證加減】症見情緒煩躁,胸脅脹滿,噎氣呃逆,喉部發緊,頸部作脹,吞咽梗阻或進食即吐,頻吐黏液,舌苔滑膩,脈象弦細者,加枳實、枳殼中各15克,川楝子、青皮、陳皮各10克,橘葉、橘核各6克,綠萼梅、厚樸各10克,預知子、菝葜各30克,王不留行15克,貝母、桔梗、山豆根、竹茹各10克,藤梨根30克;症見吞咽困難,自能指出梗阻部位,胸骨後或劍突下痛疼連及背心,呈針刺或刀割樣痛,尤以吞咽時疼痛較甚,以至病人拒絕進食,頻吐黏液,消瘦,乏力,精神萎靡,舌有瘀斑,苔膩,脈沉細者,加莪術15克,威靈仙30克,製馬錢子3克,白屈菜30克,幹蟾蜍皮12克,炙鱉甲、穿山甲(代)各10克,南鶴虱12克,當歸10克,雞血藤30克,丹參15克,生黃芪30克,西洋參5克(另服)。症見痰涎壅盛,形體消瘦,納少便溏,麵浮足腫,形寒肢冷,氣短乏力,惡病質,舌質淡胖,苔白膩,脈沉細無力者,加黨參15克,白術、豬苓、茯苓各30克,生熟薏苡仁、白扁豆各30克,桂枝10克,幹薑5克,淫羊藿、菟絲子、補骨脂各15克,陳皮、薑半夏各10克,橘絡6克,雞內金12克,穀芽、麥芽各15克。
【方解】食管賁門癌以吞咽梗阻為突出表現,屬於中醫“噎嗝”範疇。早中期患者多以單純吞咽梗阻為主,一般情況良好,中醫辨證以肝氣夾痰,痰氣互結為多見,治療應以祛邪為主。隨著病情發展,至中晚期梗阻症狀加重,進食逐漸減少,一般情況差,辨證多為痰瘀凝結,正虛邪實,或脾腎陽虛,痰濕壅盛,表現為虛實夾雜,治療應以扶正祛邪為法。南星半夏湯重用生天南星、生半夏燥濕化痰散結;旋覆花、赭石降逆止嘔;石見穿、急性子、天龍、蜈蚣破瘀散結助以開道,再結合辨證采用疏肝理氣,散瘀止疼,益氣養血,溫補脾腎等治法,效果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