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柯的傳說 (1)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縣)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邊大石上正在下圍棋,於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邊地上,駐足觀看。看了多時,童子說“你該回家了”,王質起身去拿斧子時,一看斧柄(柯)已經腐朽了,磨得鋒利的斧頭也鏽的凸凹不平了。王質非常奇怪。回到家裏後,發現家鄉已經大變樣。無人認得他,提起的事,有幾位老者,都說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原來王質石室山打柴誤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間百年。 後來,後人就把“爛柯”作為圍棋的一個別名。
爛柯的傳說(2)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縣)去打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到棋終時,王質發現手裏的斧頭柄(柯)已經爛了。下山回到村裏,才知道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年,同時的人已經死盡(見《述異記》) 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而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複時人。 (傳南朝梁·任昉《述異記》) 新安郡在今 浙江衢州,故事中所說的石室山,因為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已經被人們稱為爛柯山了。故事說晉代王質砍柴的時候到了這山中,看到有幾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質就到近前去聽。童子把一個形狀像棗核一樣的東西給王質 ,他吞下了那東西以後,竟然不覺得饑餓了。過了一會兒,童子對他說:"你為什麼還不走呢?"王質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時,那木頭的斧柄已經完全腐爛了。等他回到人間,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沒有了。 王質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間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人世間的 巨變。唐代詩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出逢席上見贈》中 "到鄉翻似爛柯人"一句,就引用了這個典故。詩人用王質自比,表達了他遭貶離開京城二十多年後,人事的滄桑巨變所帶給他的恍如隔世的感覺。 古人喜歡用神話去解釋那些神秘陌生的事物。雲霧繚繞的深山,常常會被人們想像成不問塵世煩憂的仙人的居所。這故事中,時間對山中的童子們是寬容的,而對人間卻是冷漠 的。其中所寄托的一種蒼涼的意味,也使曆來讀到它的人們不由得發出悵惘的歎息。
在此解釋下,衍道中的爛柯人,雖然文中的爛柯人與傳說相關,但隻算是衍道一個比較大的局而已,一切皆是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