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緒言 癡呆的定義,流行病學,診斷及分類診斷途徑(一)(1 / 2)

一、癡呆的定義

癡呆是由於腦功能障礙而產生的獲得性智能損害綜合征。從臨床實用角度,將癡呆定義為獲得性、持續性智能損害,並具有以下精神活動領域中至少三項受損:語言、記憶、視空間技能、情感或人格和認知(概括、計算、判斷等)。此定義以實際在床邊可檢查的障礙為基礎。智能障礙必須是獲得性這一規定,是為了與先天性精神遲滯綜合征區別。在做出癡呆診斷前,檢查必須肯定患者不能完成的檢查內容未超出其過去的智能水平。持續性包括在定義中,是為了排除常見的急性外傷、代謝障礙和中毒病變引起的意識錯亂狀態。智能缺損幾小時到幾天,甚或幾周則診斷為意識錯亂狀態更恰當。如持續幾個月則應考慮為癡呆。

國際疾病分類診斷標準第十次修訂對癡呆作了一般性描述。癡呆是由腦部疾病所致的綜合征,它通常具有慢性或進行性的性質,出現多種髙級皮質功能的紊亂,其中包括記憶、思維、定向、理解、計算、學習能力、語言和判斷功能。意識是清晰的。常伴有認知功能的損害,偶爾以情緒控製和社會行為或動機的衰退為前軀症狀。

診斷要點:

診斷癡呆的基本條件是存在如上所述的足以妨礙個人日常生活的記憶和思維減退。典型的記憶損害影響新信息的識記、貯存和再現,但以前學過的和熟悉的資料也可能會丟失,這種情況尤其見於癡呆晚期。癡呆不僅僅是記憶障礙,還有思維和推理能力的損害以及觀念的減少。信息攝入過程受損,使病人逐漸感到難以同時注意一個以上的話題。如果癡呆是唯一的診斷,則需提供意識清晰的證據。然而,譫妄附加於癡呆的雙重診斷也常見。應證明上述症狀和功能損害至少存在6個月,方可確定癡呆的臨床診斷。”

以上對癡呆的描述和診斷要點都不包括有相對局灶神經心理學障礙的患者,如發生了局灶腦病的失語或遺忘。另一方麵,雖然對癡呆的描述中提到患者有多種高級皮質功能受損,但真正的全腦性癡呆即使有也極罕見,或者見於癡呆晚期。不同病因所致癡呆可產生不同的神經心理學障礙模式。這些模式可從解剖學和病因學兩方麵表現出來。除少數代謝性、中毒性和感染性病變很快發展到昏迷和死亡外,不同病因所致癡呆對智能的影響並不相似。

癡呆的診斷不包括任何特殊病因。以上對癡呆的描述和定義,對可逆和不可逆的精神狀態改變同等適用,組織結構和代謝兩類病因引起的癡呆也都包含在內。因此,在明確癡呆診斷後,應仔細了解病史及病程經過,並徹底檢查患者,以查出可治的潛在病變,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以緩解癡呆症狀的發展,或使患者病情好轉。

二、流行病學

(一)癡呆的患病率和發病率

現已公認癡呆的發病率已迅速增長到近於流行和泛濫。由於癡呆大多發生於老年人,在人口老齡化社會中,無論老年人口的絕對數,還是老年人口的比例都在迅速增長。1978年底美國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1%,約2200萬人。估計到2030年底,65歲以上老年人將占總人口的17%~21%,約5100萬人;其中癡呆將達到5%~15%。為照顧癡呆患者的費用預計從1978年的每年12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30年的每年30億美元(1978年價值)。

國內關於癡呆的發病率研究尚不多。沈氏等對1986年在北京市調查的1090名6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3年隨訪。結果重度癡呆的年發病率為3%;發病率隨增齡而增加,70~79歲組為4.1%,80歲以上組為5%;不同性別間的癡呆患病率無顯著差異。高氏等調查了1986~1989年上海市鬧北區和嘉定縣阿爾茨海默病和腦血管病癡呆的發病率。結果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年平均發病率為0.28%,血管性癡呆的年平均發病率為0.17%;且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的年發病率有下降趨勢,而血管性癡呆則呈上升趨勢。另外,阿爾茨海默病的年平均發病率比血管性癡呆者高1.6倍。這些結果表明,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國內的癡呆患者將迅速增加,也將成為我國的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是當前對癡呆的防治和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

(二)不同型癡呆的患病率

調查不同型癡呆的患病率存在更多困難。已證明很多不同病因的癡呆常難以確定其病因和類型;尤其在流行病學調查中,大多根據臨床診斷。也有的調查除臨床診斷外,還根據腦的形態學研究,包括病理解剖和頭顱CT。從總的趨勢看,在兩種主要的癡呆_阿爾茨海默病和腦血管性癡呆中,西方國家的調查結果以阿爾茨海默病的相對頻率占首位,而東方國家的調查則以腦血管性癡呆占首位。等在癡呆的發病率調查中,共診斷癡呆1262例,其中各種病因所致癡呆的相對頻率分別為:單純阿爾茨海默病795例(63%),如加上阿爾茨海默病合並其他病因癡呆(多梗塞、帕金森病、酒中毒和其他)則達到949例。單獨多梗塞性癡呆為83例,單獨帕金森病性癡呆50例,其他原因癡呆97例,不明原因癡呆83。其中251例有屍檢資料。經病理診斷證明單獨阿爾茨海默病138例。阿爾茨海默病合並其他原因癡呆則達184例門);而單獨血管性癡呆僅21。病理診斷的阿爾茨海默病和腦血管性癡呆的相對頻率與臨床診斷者大致相似;阿爾茨海默病遠遠多於腦血管性癡呆。而日本的調查則相反,認為多梗塞性癡呆多於阿爾茨海默病。等在調查中,診斷為癡呆者59例,對其50例進行54個月的追蹤觀察。34例死亡做了屍檢,18例有頭顱CT檢查。結果發現原來臨床診斷為腦血管性癡呆的21例中,19例仍為腦血管性癡呆,診斷符合率為90.4%;原臨床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者8例中,5例經腦形態學證實,其診斷符合率為62.5%;其他癡呆21例經屍檢或CT檢查,診斷符合率為28.6。50例癡呆中,最後經屍檢或頭顱CT證明,腦血管性癡呆28例(56%),阿爾茨海默病13例.其他癡呆(硬膜下血腫、正顱壓腦積水、外傷、帕金森病)9例(18%)。腦血管性癡呆患者是阿爾茨海默病的2.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