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後記(1 / 1)

或者有很多讀者看完書中提及的各種症兆和行為後,會覺得有的說的不就是自己嗎?其實,讀者大可不必如此驚慌,憂鬱型人格並不是毒藥也不是絕症,不管你是與不是,它都會存在於你那裏。你需要做的就是結合本書第二部分,試著讓自己生活得更快樂些。

現今的社會中,個人的多樣性、個性化及自由度都比以往流失得更快。人們越來越不認可與生俱來的差異。憂鬱型人格者對事物的看法,感覺上似乎都相當僵硬。其實,選項並非隻有一個而己。

在現今,自殺率越來越高,這不由得讓人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預防自殺事件發生呢?首要之務應該是要了解,那些曾被逼得走上絕路的人,後來如何走那段時期。

筆者在書中已經反複說明了處於憂鬱情緒的身心狀態,以及與外在環境、人際環境之間的關係。在各種情況下與精神狀態被視為健康的人進行比較,憂鬱型人格者的征兆便能一目了然。

陷入憂鬱情緒的人,對於外界的刺激會變得極端敏感。即便是健康的人根本不視為“刺激”的芝麻綠豆般的小事,對於憂鬱型人格者而言,都可能成為重大刺激。

筆者在此想再次強調書中提及的部分內容。要想成功地走出憂鬱,“人”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人的確可能造成莫大刺激,然而每個人原來就具備的那股溫暖,也能夠引領人走出憂鬱。人一旦陷入憂鬱,為了保護自己,會躲進“殼”裏,完全被黑暗包圍。為了將當事人拖出黑暗,讓他們在外界傾瀉而進的溫暖光芒的引導之下慢慢走出來,應該是最自然的形式。

因此,和具有憂鬱型人格者交流幾乎不需要什麼特殊技巧。筆者覺得所謂“對於他人的言行舉止變得敏感”,並不完全意味著會把接收到的任何信息都敏感地往壞的方麵想。雖然,憂鬱型人格者有時可能連身旁有人在都覺得煩,但是,與他人進行心靈交流,又或者有人陪伴共度一段時光,其中所蘊含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如果滿腦子隻想著如何走出憂鬱的話,處於憂鬱狀態的人必定會自責,心理負擔反而會變得更為沉重。他們即便明白旁人全是出於關心,卻很難將這種言行舉止視為體貼關心的表現。所以,憂鬱型人格者最主要的還是自己杜絕每二部分的思維,借助運動、旅行、音樂、書法等來幫助自己。

如同筆者數次強調的一樣,一旦陷入憂鬱,身心疲憊不堪時,最需要充分休養且能使人安心的環境。

身處憂鬱情緒的人若能樹立正確的態度,借助第二部分之力,靈活調整自我,適應環境,慢慢度過生活中的每一天,某天突然發現自己原來早己不是憂鬱型人格者了,不是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