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人的忍耐已經到達極限。軍中時有兵變發生,北方北部前線尤其如此。1917年11月7日,克倫斯基政府垮台,大權落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社會黨蘇維埃手中。新政權不顧西方列強強烈反對,堅決要求停戰。1918年3月2日,俄國和德國在布雷斯特-裏托夫斯克簽訂了單獨和約。
事實很快證明,布爾什維克黨人和口頭上的立憲主義者,即克倫斯基革命黨人有本質的不同。他們都是狂熱的馬克思主義者,相信布爾什維克在俄國奪權,僅僅是世界性社會革命的開端。他們要用對真理的堅定信仰在全然沒有經驗的條件下改變經濟和社會製度。西歐各國與美國政府對新政權的錯誤認識使之無力引導或幫助這個史無前例的試驗,而報紙則跟隨統治階級,不惜以任何名義和代價恣意詆毀新政權。一時間,全世界的報紙上充斥著可憎的虛假的宣傳。布爾什維克領袖被描繪成奇異的怪物,殺人成性,荒淫無度。相比之下,拉斯普丁時代的沙皇朝廷倒顯得清白無瑕了。幹涉軍相繼開往這個疲憊而虛弱的國度,叛徒和侵略者受到鼓勵,武器和金銀源源不斷運來。對於這個可怕的布爾什維克統治者的國家,用什麼手段都不顯得卑劣。
1919年,已受戰火蹂躪五個年頭的國家被迫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四處苦戰:在阿爾漢格爾與英國幹涉軍作戰;在東西伯利亞與入侵的日軍激戰,在南方抗擊法國和希臘支持的羅馬尼亞軍隊;在西伯利亞打敗沙俄海軍將領高爾察克,在克裏米亞粉碎由法國軍艦支援的沙俄將軍鄧尼金;同年7月一支由尤登尼奇將軍率領的愛沙尼亞軍隊,幾乎攻入彼得堡。1920年,波蘭人向俄羅斯發動新的進攻,還有一個反動的軍官弗蘭格爾,繼續鄧尼金的工作,侵略和踐踏自己的祖國。1921年,又有喀朗斯塔得的水兵叛亂。俄羅斯政府在列寧的領導下,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其堅韌無畏的精神,可歌可泣。俄羅斯民眾在極端困難的情勢下,依然毫不動搖的支持新政權。到1921年底,英國和意大利終於對這個共產主義政權做了某種形式的承認。
如果說布爾什維克政府成功地抵禦了外來幹涉,肅清了內亂,那麼其試圖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俄國建立一個全新社會製度的努力並不成功。俄國的農民滿足於獲得小塊土地,這與列寧的共產主義思想和主張相去甚遠。二者的差別如同海鯨與飛蟲。革命使農民分得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但他們進行農業生產隻不過為了換取可自由兌換的貨幣,而實質上革命又使貨幣變得一文不值。而且由於戰爭的破壞,鐵路係統陷入癱瘓,農業生產日益萎縮,農民種植的糧食漸漸隻能維持自己的生計了。依據共產主義思想對工業進行改造的努力也因急於求成和計劃不周而失敗。1920年的俄國所展示的是一個現代文明中史無前例的衰敗景象。鐵路鏽蝕報廢,城鎮破敗,屍體隨處可見。而此時的蘇維埃俄國還在家門口與敵人激戰。1921年東南部剛剛被戰爭蹂躪過的省份又遭遇旱災,釀成一場大饑荒,幾百萬人被迫忍饑挨餓。
麵臨絕境,俄國是否能夠重新複興?這實在是個未知數,因而我們對此不再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