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從南方攻打羅馬殘餘勢力的是撒拉遜人。他們掌握了當時絕大部分的製海權,隻有來自裏海的俄羅斯諾曼人和西方的諾曼人才是他們的對手。
盡管處於充滿活力的侵略者的包圍中,盡管處於他們無法理解的武力和無法預料的危險中,查理曼及其之後的野心家們,仍然上演了一出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名義下恢複西羅馬的鬧劇。查理曼時代以來,這種觀念始終存在於西歐的政治生活。而在東方,在羅馬帝國的希臘部分已不斷衰敗、縮小,最後,除了腐敗的商業城市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圍寥寥數裏的領土外,已經一無所有。從查理曼以後的一千年中,歐洲大陸在政治上墨守成規,缺乏創新之舉。
查理曼的名字在歐洲曆史中是非常顯赫的,但是他個人形象卻不能清楚地了解。他既不能閱讀也不會寫字,但是他卻非常尊重知識;他喜歡在他吃飯時有人給他讀書,他還迷戀於神學辯論。在他的冬季駐地愛斯拉沙伯和馬因斯,他聚集了大量的學者,並從他們的談話中汲取很多東西。在夏季他向西班牙撒拉遜人、斯拉夫人和馬紮爾人、撒克遜人以及其它尚未開化的日耳曼部族開戰。至於他的繼承羅慕路斯·奧古斯都成為羅馬皇帝(愷撒)的思想是在他征服北意大利之前產生的,還是極力使拉丁教會脫離君士坦丁堡的教皇利奧三世向他建議的,則是一個讓人疑惑的問題。
在羅馬,在是否由教皇為查理曼加冕的問題上,教皇和這位深謀遠慮的皇帝之間各顯神通。公元800年的聖誕節,教皇成功地在聖彼得大教堂出其不意地為他的客人和征服者戴上了皇冠。教皇拿出一頂皇冠戴在查理曼的頭上,並高呼他為愷撒和奧古斯都。人群中熱烈的歡呼,但查理曼並不喜歡這種做法,他把這當作一種失敗,一直難以釋懷;他給兒子留下了一條最細致的詔書:不要讓教皇為其加冕,一定要將皇冠抓在自己的手中,親自將皇冠帶在自己的頭上。我們可以看到,從帝權恢複之初,教皇和皇帝之間就開始了爭奪最高權力的長期鬥爭。不過查理曼的兒子,虔誠的路易,並沒有遵守父親的指示,而是完全服從於教皇。
路易死後,查理曼的帝國即告分裂。說法語的法蘭克人和說德語的法蘭克人之間的分裂變得更加嚴重。接下來的皇帝是撒拉遜人亨利的兒子奧托,公元919年,他被日耳曼王公及教長會議選舉為日耳曼王。公元962年,奧托來到羅馬,並在那裏被加冕為皇帝。這個撒克遜王朝到了11世紀早期就滅亡了,由其它日耳曼的統治者所取代。在得名於查理曼的加洛林王朝滅亡以後,西部各種說法語的封建王公和貴族並沒有依附於日耳曼帝國。此外,不列顛的任何一部分都始終沒有加入神聖羅馬帝國。諾曼底大公、法蘭西國王以及其它較小的封建統治者,也始終在帝國之外。
公元987年,法蘭西王國脫離了加洛林王朝的統治,轉而落入休·卡佩之手,其繼承者的統治延續到18世紀。在休·卡佩時代,法蘭西國王所統治的隻是巴黎附近的相當小的一塊地區。
公元1066年,英格蘭幾乎同時受到了來自哈羅德·赫德拉達王領導的挪威諾曼人和諾曼底大公所率領的拉丁化的諾曼人兩方麵的進攻。英格蘭哈羅德國王在斯坦福橋戰役中擊退了前者,卻在黑斯廷斯被後者打敗了。英格蘭被諾曼人征服,失去了與斯堪的那維亞人、條頓人和俄羅斯人的聯係,進入和法蘭西最為密切的聯係和衝突時期。此後的四個世紀,英格蘭就卷入了與法蘭西封建諸侯的衝突中,在法蘭西的戰場上消耗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