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匈奴人與西羅馬帝國的終結(2 / 2)

公元453年,阿提拉娶了一個年輕女人,婚宴後,他突然逝世。他死後,他的聯盟四分五裂。真正的匈奴人從曆史中消失了,融入了周圍的印歐語係的人種之中。但是,這些匈奴人大規模的侵略,事實上導致了拉丁語羅馬帝國的最終滅亡。他死後的二十年中,在汪達爾人及雇傭軍的支持下,先後有十位皇帝統治過羅馬。公元455年,來自迦太基的汪達爾人侵占並洗劫了羅馬城。最終在公元476年,野蠻民族部隊的首領鄂多亞克推翻了班諾尼亞人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並向君士坦丁堡的法庭通報說:從此以後,西羅馬不會再有皇帝了。於是,拉丁語羅馬帝國就這樣不體麵的走到了盡頭。公元493年,哥特人狄奧多理克登上了羅馬的王位。

就這樣,當時整個西歐和中歐都由野蠻民族的首領所統治,他們自封為王、侯或類似的稱號,表麵上效忠於皇帝,事實上他們是獨立的,這樣獨立的、強盜似的統治者成百上千。在高盧、西班牙、意大利和達契亞等地,雖然夾雜了各種方言,拉丁語仍是通用語;但是在不列顛和東萊茵河地區,日爾曼語(或在波希米亞地區,一種斯拉夫語言,捷克語)卻成為常用語言。隻有高級神職人員和很少一部分受過教育的人可以閱讀和書寫拉丁語。無論何處,生活都是不安定的,財產被強大的軍隊所占有。城堡不斷增加,道路則不斷被破壞。對於整個西方世界來說,6世紀初期是一個四分五裂、文化知識領域一片黑暗的時代,如果不是因為有修道士和基督教的傳教士,拉丁文化可能已經全部毀壞了。

羅馬帝國為什麼會崛起,又為什麼會徹底滅亡呢?它之所以能夠崛起,首先是因為公民權的思想使人民團結到了一起。在共和國擴張的時期裏,甚至在帝國的早期,眾多公民非常珍惜他們的公民權,並把它看成是羅馬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他們確信在羅馬法律保護下的權利,並願意為維護羅馬的名義做出犧牲。羅馬人公正、偉大和守法的名聲早已聞名於外。但是早在布匿戰爭的時候,公民權就已經受到了財富和奴隸製發展的破壞。公民權確實在擴展,但公民權思想卻沒有得到發展。

畢竟,羅馬還是一種非常原始的國家組織,它沒有向民眾施行教育,沒有向日益增多的公民解釋國策,也沒有邀請它的同盟者參與決策。那裏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學校體係來傳播普通的知識,也沒有新聞機構來支持公眾活動。自馬略和蘇拉以後,那些爭權奪利的冒險家們從未想過在帝國事務上讓公民們發表意見。公民權的精神因饑餓而死亡,但是沒有人意識到它的死亡。在人類社會中,一切帝國、一切政府和一切組織,歸根結底都是認識和意誌的產物。羅馬帝國在世界上存在的意誌不存在了,羅馬也就走向了滅亡。

雖然講拉丁語的羅馬帝國在5世紀時滅亡了,但在其中產生了大大有益於他的名聲和傳統的其它東西,這就是半拉丁語的天主教會。它能夠在帝國滅亡後依然存在,是因為它呼喚著人類的理性和意誌,是因為它擁有書籍和教師、傳教士的龐大體係來維持它的團結,這比任何法律或是軍隊的力量還要強大。整個公元4世紀到5世紀,羅馬帝國正在衰落,而基督教卻傳遍整個歐洲。它甚至征服了歐洲的征服者——野蠻民族。當阿提拉準備進軍羅馬的時候,羅馬的大主教阻止了他,用純粹的道德力量使他退卻,完成了任何軍隊都難以勝任的豐功偉績。

羅馬的大主教即教皇自稱為所有基督教會的首領。既然羅馬不再有皇帝,教皇就得到了皇帝的頭銜和稱號。於是,他承襲了羅馬以前各種皇帝的稱號中最古老的稱號——最高大祭司,成為羅馬境內主持犧牲的最高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