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世紀中期,羅馬元老院在名義上仍然是羅馬的政治中心,有權任命執政官和其它官吏,並可以賦予他們種種權利等等。許多政治家仍然為保持羅馬的共和傳統,以及繼續尊重羅馬的法律而奮鬥,其中以西塞羅最為突出。但是,市民權的精神,已隨著自由農民的銳減而逐漸頹廢衰微。意大利成了既不清楚自由為何物,也不要求得到自由的奴隸和貧民的國度。元老院裏的共和主義領導者已經沒有什麼依靠力量,而在他們畏懼並想壓製的大冒險家背後,卻有著強大的軍團。克拉蘇、龐培和愷撒三個人的勢力遠遠超過了元老院,他們三分天下,這就是最初的三雄執政。後來,克拉蘇在卡裏爾萊戰役中被安息人殺死,龐培和愷撒也決裂了。龐培支持共和政體,以愷撒違反法律、不服從元老院的命令為借口,依照法律通過了傳訊愷撒的提案。
當時,盧比孔河是愷撒的法定駐地和意大利本土之間的分界線,如果將軍率軍逾越駐地是不合法的。公元前49年,愷撒宣稱“事已至此,毫無退路”,越過了這條分界線,向龐培和羅馬進軍。
過去,羅馬的慣例是,在軍情緊急時候,推舉一位權力至高無上的獨裁官來挽救羅馬。愷撒擊敗龐培,被推舉為獨裁官,任期10年。後來,他又被推舉為終身獨裁官(公元前45年),實際上就是羅馬的終身統治者。當時也有人主張建立帝製,但自從5個世紀前驅逐伊特魯裏亞人後,羅馬人一直對皇帝很反感。愷撒堅決不稱帝,但卻接受了皇帝的寶座和玉笏。愷撒擊敗龐培後,曾率軍進入埃及,在這片由托勒密王朝統治的國土上,愷撒愛上了美輪美奐的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她似乎使他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把她灌輸的埃及“神聖的王”的觀念帶回了羅馬。愷撒在一座神廟內樹立了自己的雕像,並刻上了“獻給無敵之神”的銘文。然而行將朽木的羅馬共和精神,做了最後一擊,在元老院刺殺了愷撒,他恰好倒在自己殺死的對手龐培大帝的雕像腳下。
這種個人爭名奪利的戰鬥又持續了十三年。其後形成了雷比達、安東尼奧及愷撒的侄子屋大維三足鼎立的第二次三雄執政。屋大維像他的叔父一樣占據了貧瘠而多事的西方各省,招募了最精銳的軍隊。公元前31年,在亞克興海戰中,他一舉擊潰自己惟一的敵人安東尼奧,成為羅馬的惟一執政官。但屋大維和愷撒完全不同。他從未有過做神做王等愚不可及的欲望,也沒有過令他目眩神迷的皇後情人。他堅決不做獨裁官,還把自由還給元老院和民眾。元老院為了表示感謝之意,仍把實際的權威交給了他。屋大維不稱皇帝,而是被稱為“元首”或“奧古斯都”(尊嚴的意思)。就這樣,他成為羅馬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愷撒(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
其後的皇位繼承人,依次為提庇留(公元14年至37年)、加裏古拉、克芬狄和尼祿。後來是圖拉真(公元98年)、哈德良(公元117年)、庇烏(公元138年)和奧勒留(公元161年至180年)。這些皇帝都是行伍出身。軍隊可以擁立皇帝,也可以推翻皇帝。元老院漸漸在羅馬曆史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皇帝及其行政官。至此,羅馬帝國的疆土擴張達到了極點。不列顛的大部分都被並入帝國版圖,特蘭西瓦尼亞被劃分為新省達契亞(即新屬地之義);圖拉真則渡過了幼發拉底河,而哈德良的做法則可以使我們立刻想起世界另一邊(指中國)的情況。與秦始皇一樣,哈德良為了抵禦北方的野蠻民族入侵而築造城牆;其中之一橫穿不列顛。此外,他又在萊茵河及多瑙河間建造了柵欄,並放棄了一部分圖拉真的領土。
羅馬帝國的擴張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