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羅馬帝國的發展 (1)(2 / 2)

雖然它與同族的近鄰作戰,但其目的不是破壞這些近鄰,而是為了讓它們和自己結盟。幾個世紀以來的國內紛爭,使得羅馬人十分懂得妥協退讓。被羅馬擊敗的國家中,有些可以參政議政,從而徹底被羅馬所同化;有些可以獨立自治,並被給予了在羅馬經商、娶妻嫁女的權利;羅馬修築軍事要塞;還在新征服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羅馬人在這裏享有各種特權。同時,羅馬還開辟了大量的道路。這些政策使得意大利各地都不可避免地羅馬化了。到了公元前89年,所有的意大利自由民都成了羅馬市民。從形式上,羅馬帝國終於成為一個龐大的都市。到公元212年,帝國內的所有自由民都被賦予了市民權,這意味著,隻要他們出席,便可以在羅馬市民會議擁有投票權。

這種先把市民權賦予最容易治理的城市,繼而擴展到全國的做法,是羅馬發展過程中一種特有的方式。這種方式完全改變了以前征服者被自己所征服的民族同化的慣例。正是用這種方法,作為征服者的羅馬同化了被自己征服的民族。

到第一次布匿戰爭及吞並西西裏後,雖然舊的同化政策依然在使用,但同時羅馬統治者也製定了新的政策。例如西西裏就被作為征服者的戰利品而成為羅馬民族的“財產”。西西裏肥沃的土地和勤勉的居民,都成為羅馬的致富之源。貴族及較有勢力的平民,獲得了西西裏島的大部分財富。同時羅馬還在戰爭中攫取了大批奴隸。第一次布匿戰爭以前,共和國的居民大多是有市民權的農民,服兵役是他們的權利和義務。然而,當服役時,他們的田地都荒蕪了,這就使新興的奴隸農業得到了發展;當解甲歸田時,他們才發現自己生產的產品不得不和來自西西裏島以及新的被占領國奴隸生產的產品競爭。時代發生了變遷,共和國的性質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隨著西西裏島成為羅馬的掌中之物,羅馬的平民也都落入了富裕的債主和富有的競爭者手中。羅馬因此進入第二階段,富人勃興的共和階段。

農民出身的羅馬士兵為了獲得自由和分享參與國家政治的權利,前仆後繼地奮鬥了200年,但最終卻隻享受了100年的特權。第一次布匿戰爭不僅拖垮了他們,同時也剝奪了他們已經獲得的一切權利。

同時,他們的選舉權也是徒有其名。羅馬共和國的行政團體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較為重要的元老院。這個機構本來是貴族的團體,後來發展成由大官員、執政官、監察官召集的,包括一切有權勢的人共同參加的團體。和英國的上議院一樣,元老院成為了大地主、政治要人和大實業家的集團。與其說它像美國的參議院,不如說它更接近英國的上議院。布匿戰爭以來的三個世紀裏,元老院都是羅馬政治思想及意誌的中心;另一個部分是平民會議。它是羅馬全體市民的集會。當羅馬還隻是一個方圓30公裏的小國時,還有可能召集這樣的集會。但當羅馬的市民權擴張到整個意大利後,這種集會便成了不太可能的事情了。這種通過在朱庇特神廟和羅馬城牆上吹響號角來召集的集會,就逐漸變成了政治掮客和市井無賴之流的集會。如果說公元前4世紀的平民會議是平民主張和權利的代言人,能有力地牽製元老院的話,那麼到布匿戰爭末期,平民會議就成為被壓迫人民毫無意義的遺物,已經對權威人士不能產生任何合法而有效的牽製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