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希波戰爭(2 / 2)

第二次征討勢頭更加凶猛。接到馬拉鬆一役敗北的消息後不久,大流士就一命嗚呼,他的兒子薛西斯繼位。為了擊潰希臘,他做了長達四年的精心準備。這段時期,恐怖感使希臘各民族緊密地團結起來。薛塞斯的軍隊確實是當時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龐大的一支軍隊,但同時也是拚湊起來的烏合之眾。公元前480年,這支大軍搭浮橋渡過達達尼爾海峽,用一隻同樣是用運送給養物品的船隊拚湊起來的艦隊沿海岸前進。在狹窄的塞爾比雷通道,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率領一支1400人的小部隊擋住波斯大軍的去路。這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殊死搏鬥,雖然最後列奧尼達全軍覆沒,但是他們也給波斯軍隊以重創(溫泉關之戰)。接著薛西斯的軍隊帶著強烈的報複心進攻底比斯和雅典。底比斯達成協議投降,雅典人棄城而逃,雅典城隨即被焚毀。

這時希臘人似乎已經落入征服者手中,然而,就在這種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勝利居然兩次降臨到希臘人的頭上。希臘艦隊盡管在數量上不及波斯海軍的三分之一,但在薩拉米斯海灣竟一舉擊敗對手。薛西斯得知他的軍隊被切斷給養後心灰意冷,遂率剩下的一半人馬倉皇撤退,回到亞洲(薩拉米斯海灣之戰,希波戰爭中的決定性戰役)。公元前479年,他的殘部在普拉太亞一役被擊潰,與此同時,波斯的殘餘艦隊也在小亞細亞的麥卡利遭到痛擊,一敗塗地。

從此,來自波斯的威脅終告解除,亞洲大部分希臘城邦獲得了自由。希羅多德寫的第一部史書《希羅多德的曆史》詳細而生動地記載了戰爭的整個過程,而且還配有大量的繪畫。大約公元前484年,曆史學家希羅多德出生於小亞細亞的愛奧尼亞城邦的哈利卡納斯。為了收集準確的曆史資料,他曾經遊曆過巴比倫和埃及。麥卡利一役戰敗後,波斯內部陷入了爭權奪利的混亂局麵。公元前465年,薛西斯遇刺身亡,埃及、敘利亞和米堤亞相繼叛變,最終,強大的波斯帝國的遂告瓦解。希羅多德撰寫《曆史》一書的目的,在於揭露波斯帝國的衰弱本質。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部曆史實際上是一部宣傳作品,是為鼓勵希臘人團結起來抵抗波斯而作的宣傳冊。希羅多德所創作的一個叫阿裏斯達哥拉斯的人物,拿著一張當時的地圖向斯巴達人說:“這些野蠻人都不善於作戰,而你們卻精通戰術……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擁有他們那麼多的東西:金、銀、青銅、刺繡的錦衣、牲畜和奴隸。隻要你們想要,你們就有能力把它們據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