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棄讓謀勝之道(4)(1 / 3)

石勒滅王浚

兩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名將石勒聞訊後,打算消滅王浚的部隊。王浚勢力強大,石勒恐一時難以取勝。他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痹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並寫信向王浚表示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說,現在社稷衰敗,中原無主,隻有你威震天下,有資格稱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說得王浚心裏喜滋滋的,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部下名叫遊統的,伺機謀叛王浚。遊統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卻殺了遊統,將遊統首級送給王浚。這一著,使王浚對石勒絕對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老百姓沒有糧食,王浚不顧百姓生死,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民怨沸騰,軍心浮動。石勒親自率領部隊攻打幽州。這年4月,石勒的部隊到了幽州城,王浚還蒙在鼓裏,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假本沒有準備應戰。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縱”之計,身首異處,美夢成了泡影。

【施計要訣】

本計是一種暫時“讓步”,待機“索取”的謀略,即“以迂為直,以患為補”,“放長線,釣大魚,”通過迂回曲折的途徑,化不利為有利,達到克製勝的目的。

欲擒故縱中的“擒”和“縱”,是一對矛盾。軍事上,“擒”,是目的,“縱”,是方法。古人有“窮寇莫追”的說法。實際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樣去追。把敵人逼急了,它隻得集中全力,拚命反撲。不如暫時放鬆一步,使敵人喪失警惕,鬥誌鬆懈,然後再伺機而動,殲滅敵人。

放他一馬,不等於放虎歸山,目的在於讓敵人鬥誌逐漸懈怠,體力、物力逐漸消耗,最後己方尋找機會,全殲敵軍,達到消滅的敵人的目的。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是欲擒故縱計謀的典型應用。諸葛亮對孟獲的數次放縱,目的是使孟獲心悅誠服,永無反叛之意。因此,縱敵不是放任不管、放虎歸山,而是戰略上的必要放鬆,以防狗急跳牆。縱敵的最終目的是擒敵。

諸葛亮七擒七縱,決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終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獲的影響,穩住南方,在地盤上,次次乘機擴大疆土。在軍事謀略上,有“變”、“常”二字。釋放敵人主帥,不屬常例。通常情況下,抓住了敵人不可輕易放掉,以免後患。而諸葛亮審時度勢,采用攻心之計,七擒七縱,主動權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後終於達到目的。這說明諸葛亮深謀遠慮,隨機應變,巧用兵法,是個難得的軍事奇才。

五、以退勝——以退為進,後發製人

金蟬脫殼

【原典金言】

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計名闡釋】

此計語出《元曲選·朱砂擔》第一折。金蟬脫殼的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隻留下蟬殼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穩住對方,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穩住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達到己方戰略目標,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轉移的機會出擊另一部分敵人。

【妙用“金蟬脫殼”計】

死諸葛巧對司馬懿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薑維密授退兵之計。薑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薑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模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薑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