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原本是善的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舊時的中國,孟子可算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
大約從南宋開始,社會上開始流傳一部蒙童書---《三字經》。《三字經》劈頭就講“人之初,性本善”,這可是孟子的意思,第二句“性相近,習相遠”才是孔子的話。這裏的“性”指什麼?簡單講就是本質,人之性也就是人的本質。
人的本質究竟怎樣?人行為善惡的根源如何?類似這樣的追問,在中國古人尤其是儒家學者那裏,受到特別的重視,經常出現討論乃至爭辯。這與中國主流文化注重人,注重人間秩序的安排有很大關係。儒家之學,從一開始起就是“人”學,所以自然重視人性問題。
“人性本善”是孟子所有理論的出發點,離開這一點,其他都無法說了。需要說明的是,出發點隻是立論的起點,不等於最終目標,儒家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在這一點上,孟子毫無例外,但有不少人往往把它搞混了。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理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人都有。這四心也稱“四端”,它們分別代表了仁、義、禮、智四德。這“四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樣,是與生俱來的。所以“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它們是“不學而能”的“良能”、“不慮而知”的“良知”。他還舉了“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和“孩提之童”的例子,從成人說到小孩,來證明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