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閱覽室的腳印(1 / 1)

個人簡介:

卡爾·馬克思(Carl Marx,1818—1883年)是無產階級革命家、經濟學家,他建立了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提出了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在世界經濟學說史上占有無與倫比的地位。1818年5月15日,馬克思誕生在德國特利爾城的一個猶太人家庭裏。中學畢業後,先入波恩大學,後又入柏林大學研究法學,同時又對曆史和哲學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期間,參加了青年黑格爾運動,對黑格爾的哲學思想產生了興趣。大學畢業後,參加了《萊茵報》的撰稿工作,不久出任主編。《萊茵報》因大量刊登揭露和抨擊封建勢力的文章,引起了當局的不滿,被查封。1843年馬克思遷居巴黎,寫作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書,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國家觀進行了批判。1844年以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相繼創作了《神聖家族》、《德意誌意識形態》,1848年又發表了著名的《共產黨宣言》,從此馬克思主義正式誕生了。《資本論》的寫作和出版是馬克思畢生的事業。

1843年底1844年初,馬克思開始係統研究政治經濟學,直到1883年辭世。在這40年裏,他廣泛涉獵了經濟、哲學、曆史、法學等科學領域,研究了國民經濟史和各國特別是英國的經濟。經過長時間的準備,直到1865年底,馬克思才完成了《資本論》

的全部草稿。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在德國正式出版。遺憾的是,其他各卷還沒來得及整理,馬克思就逝世了。恩格斯通過大量艱苦的工作,於1885年出版了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第三卷。餘下的第四卷由考茨基來完成,但考茨基違背了馬克思的原意,對第四卷手稿作了許多刪改和變動,取名《剩餘價值理論》。

1848—1849年歐洲革命失敗後,馬克思流亡到了倫敦。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裏除了收藏有許多珍貴文物以外,還有一間收藏著大量書籍和文獻資料的圖書館,圖書館裏有一間閱覽室。閱覽室是結構別致、寬敞而又明亮的大型錐體建築,四周有環形的大書架,正中是環形的圖書目錄櫃,從目錄櫃向四周伸展出一排排長桌和座椅。馬克思經常到那裏去學習和寫作。他每天早上9點鍾就到閱覽室裏借閱書籍,又做摘錄,又寫筆記,一直到晚上7點鍾才回家。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裏前後學習了10年多,他在讀書的時候,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腳在座位下來回擦地,經過長年累月的磨擦,水泥地麵竟被磨去了一塊,那塊地方被人們稱為“馬克思的腳印”。一天早晨,一位讀者借了一本書,正想到D行第2號座位來閱讀,圖書館的值班人員走過來說:“先生,這是馬克思博士的座位,請您不要占用,他馬上就來。”那個讀者怔了一下,問:“就是《共產黨宣言》的作者,那個工人領袖嗎?”“是的。”“他每天都來嗎?你確信他今天會來嗎?”“請放心,多少年來,馬克思博士每天都到這兒足足工作10個小時,我在這裏已經20年了,我很了解這裏的讀者。”那位讀者聽了這一番話,以敬佩的目光看著馬克思座位上那一堆書,然後慢慢地走開了。馬克思讀書的興趣非常廣泛,除研究哲學、政治、經濟、曆史、法律等社會科學外,他還研究了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解剖學、農學、農業化學、實用工藝學、實用經濟學等。曾經有一位圖書館管理人員問他:“博士先生,一個人可以同時研究50種科學嗎?我們的教授通常隻能攻讀一種專業。”馬克思說:“親愛的朋友,所以也有很多教授戴著‘遮眼罩’呀!如果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人們就不要隻在一塊草原上去賞花。”也就是說,要全方位、多角度地閱讀,廣泛涉獵,從各個不同學科去研究一個問題,才能把問題研究透徹,得出科學的結論。為了寫作《資本論》,馬克思曾經閱讀了1500種以上的書籍。《資本論》第一卷出版發行後,馬克思因病暫時停止了研究工作,但仍堅持不懈地閱讀,並寫下了大量筆記。他的讀書摘錄足足有3萬多頁。馬克思一生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他記憶力驚人,對讀過的書大多能記得異常準確,但他讀書時仍要做筆記。馬克思的筆記本不少是自己製作的。通常的做法是將一疊白紙一折為二,然後在中間縫上一道線。在原封麵上寫明做筆記本的時間和地點,編上筆記本的序號,有的還加上標題。筆記本記得密密麻麻,旁邊留出的空白處有用鉛筆、鋼筆畫的粗細不同的實線、虛線以及“×”、“ ”等各種記號。為了查閱方便,馬克思還將許多筆記本編製了目錄和內容提要,然後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時不用翻找,隨手就能抽出來。有時馬克思還在書上直接做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