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骨傷科疾病(1)(1 / 3)

第一節骨折

骨折是指骨與骨小梁的連續性發生中斷,骨骼的完整性遭到破壞的一種體征,多因打擊、壓砸、碰撞或顛仆、負重、扭轉等外力作用在軀體上所致。骨折通常分為閉合性骨折、開放性骨折及病理性骨折。閉合性骨折又稱單純性骨折,指骨折處的皮膚沒有損傷,折斷的骨頭不與皮膚外界相通,從外形上看不出有骨折,但可看到局部形狀的改變;開放性骨折又稱複雜性骨折,指骨折的局部皮膚破裂,骨折的斷端與外界相通,骨折端露在外麵,能在皮外看到骨折斷端;病理性骨折是指骨骼在病理病變的基礎上(炎症、結核、腫瘤、發育異常、代謝異常),輕微遭致外力,從而導致的骨折。臨床主要表現為疼痛、腫脹、瘀斑和功能障礙,檢查時還可聽到骨斷端相互摩擦的聲音(即骨擦音),同時可能伴有血管和神經的損傷,使肢體遠端產生缺血或感覺麻木、運動障礙的現象,或引起內髒損傷。嚴重時可因劇烈疼痛,出血過多或並發頭、胸、腹部髒器損傷而產生休克。

本病中醫亦稱“骨折”。多因外力作用,損傷骨骼,導致經絡阻礙,氣血凝滯,髒腑失和。

【中藥治療】骨傷科疾病的治療應以臨床檢查及輔助檢查為依據,綜合分析,主要是以四診八綱辨證為原則,運用中藥治療。此外,還必須貫徹“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的治療原則。

中藥內服和外用藥是治療骨折的重要方法。通過辨證施治,對糾正因損傷引起的髒腑、經絡、氣血功能紊亂,促進骨折愈合有良好作用。

1.內治:一般按早、中、晚三期辨證用藥。

(1)早期(傷後1~2周):由於筋骨脈絡的損傷,血離經脈,氣血凝滯,經絡受阻,故治療宜攻下逐瘀、行氣活血、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等法為主。可選用桃紅四物湯、複原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跌打丸、三七片等。

1)攻下逐瘀法:本法適用於骨折早期瘀血內蓄,且見便秘、腹脹、苔黃脈數的體實患者。常用方劑如下。①桃核承氣湯:桃仁、大黃各12g,桂枝、芒硝、炙甘草各6g。②雞鳴散:當歸尾15g,桃仁、大黃各10g。③大成湯:枳殼、大黃各20g,芒硝(衝服)、當歸、木通、厚樸、蘇木、川紅花、陳皮、甘草各10g。

注意:攻下逐瘀法屬下法,常用苦寒瀉下以攻逐瘀血,藥效峻猛,對年老體弱、氣血虛衰、失血過多、慢性勞損、婦女妊娠、產後及月經期間應當慎用或禁用。

2)行氣活血法:又稱行氣消瘀法。本法適用於氣滯血瘀,局部腫痛,無裏實熱證,或宿傷後有瘀血內結及有某些禁忌而不能猛攻急下者。常用方劑如下。①複原活血湯:柴胡15g,天花粉、桃仁、當歸各9g,紅花、甘草、穿山甲各6g,大黃30g。②活血止痛湯:當歸12g,川芎、沒藥、落得打、乳香各6g,蘇木、紅花、陳皮各5g,土鱉蟲、三七各3g,赤芍、紫荊藤各9g。③柴胡疏肝散:柴胡、陳皮各6g,川芎、香附、枳殼、赤芍各4.5g,炙甘草1.5g。④膈下逐瘀湯:五靈脂、桃仁、甘草、紅花、當歸各9g,川芎、牡丹皮、赤芍、烏藥各6g,延胡索、香附各3g,枳殼5g。⑤順氣活血湯:蘇梗、厚樸、桃仁、香附、蘇木、枳殼各10g,砂仁、紅花各6g,歸尾、赤芍各15g,木香5g。

注意:可根據損傷的不同,或注重活血化瘀,或注重行氣,或活血與行氣並重。行氣活血方劑一般並不峻猛,如需逐瘀可與攻下法配合。

3)清熱涼血法:本法包括清熱解毒與涼血止血法。損傷引起的錯筋妄行、創傷感染、火毒內攻、熱邪蘊結或壅聚成毒等證宜采用清熱涼血法。

常用的清熱解毒方劑如下。①犀角地黃湯:犀角1.5~3g,生地黃30g,芍藥12g,牡丹皮9g。②清心藥:當歸、赤芍、生地黃各15g,黃芩、黃連、牡丹皮、川芎、連翹、梔子、桃仁各10g,甘草5g。③五味消毒飲:金銀花2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g。

常用的涼血止血方劑如下。①十灰散:大薊、小薊、荷葉、側柏葉、茅根、茜根、梔子、大黃、牡丹皮、棕櫚皮各等份。②四生丸:生荷葉、生艾葉各9g,生側柏葉12g,生地黃15g。③小薊飲子:生地黃30g,小薊、滑石各15g,木通、蒲黃、梔子、藕節、淡竹葉各9g,當歸、炙甘草各6g。

注意:清熱涼血以寒涼藥為主,治療時應注意防止寒涼太過,以免引起瘀血內停。血喜溫而惡寒,寒則氣血凝聚而不行,在治療出血不多的疾病時與活血化瘀藥同用。出血過多時,需輔以補氣攝血之法,以防氣隨血脫,必要時還當結合輸血、補液等療法。

4)通竅開閉法:適用於頭部損傷、神昏、不省人事等。頭顱內傷之昏迷分閉證與脫證。本法適用於閉證,故以通竅為主。脫證宜固脫,忌用通竅。通竅藥走串性強,易導致流產、早產,孕婦當慎用。常用方劑如下。羚羊鉤藤湯:羚羊角5g,川貝母6g,鮮地黃15g,鉤藤、菊花、白芍、甘草、竹茹、桑葉、茯神各10g。

注意:通竅開閉法的運用,要結合現代醫學檢查技術(如CT等),準確診斷疾病,還要配合靜脈輸液、脫水、止血、留置導尿管等,必要時采取手術治療。

(2)中期(傷後3~6周):此期腫脹逐漸消退,疼痛明顯減輕,但瘀腫尚未消盡,筋骨尚未連接,故治療宜接骨續筋為主。可選用續骨活血湯、接骨續筋湯、或接骨丹、接骨片等。

1)和營止痛法:適用於損傷中期,仍有瘀斑,氣滯、腫脹尚未消除,而續用攻下之法又恐傷正氣者。常用方劑如下。①和營止痛湯:赤芍、當歸尾、烏藥各9g,川芎、蘇木、陳皮、桃仁、乳香、沒藥、木通、甘草各6g,續斷12g。②定痛活血湯: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當歸、秦艽、續斷、蒲黃、五靈脂各10g。

2)接骨續筋法:本法主要使用接骨續筋藥,佐以活血祛瘀藥,適用於損傷中期筋骨僅有初步連接者。常用方劑如下。①續骨活血湯:生地黃15g,骨碎補、當歸尾、續斷各12g,煆自然銅、赤芍、白芍、落得打各10g,乳香、紅花、土鱉蟲、沒藥各6g。②新傷續斷湯:土鱉蟲、澤蘭葉、延胡索、乳香、桃仁、沒藥、丹參各6g,煆自然銅、當歸尾、桑枝、骨碎補各12g,蘇木、續斷各10g。

3)舒筋活絡法:使用活血藥,祛風通絡藥及理氣藥,以宣通氣血、消除凝滯、舒筋通絡,適用於損傷中期有瘀血凝滯、筋膜粘連或兼風濕、經絡攣縮、關節強直活動不利者。常用方劑如下。①舒筋活血湯(片):當歸、續斷各12g,青皮5g,牛膝、五加皮、獨活、防風、杜仲各9g,紅花、羌活、荊芥、枳殼各6g。②舒筋湯:寬筋藤15g,薑黃、鬆節、甘草各6g,海桐皮12g,羌活、防風、當歸、白芍、續斷各10g。③活血舒筋湯:當歸尾、赤芍各15g,片薑黃、伸筋草、鬆節、海桐皮、落得打、路路通、羌活、獨活、防風、續斷、甘草各10g(上肢加川芎、桂枝各10g;下肢加牛膝、木香各10g;痛甚者加乳香、沒藥各10g)。④蠲痹湯:羌活、獨活、海風藤、秦艽、桂心、當歸、川芎、乳香、木香、桑枝、炙甘草各10g。

(3)晚期(傷後7周以後):一般已有骨痂生長,故治宜壯筋骨、養氣血、補肝腎為主。可選用壯筋養血湯、六味地黃丸、八珍湯等。骨折後期,應適當補益脾胃,可用補中益氣湯、當歸丸等。

1)補氣養血法:是使用補氣、養血藥物使氣血旺盛而營養筋骨的療法。適用於外傷骨折後,長期臥床不能活動,肌肉萎縮,筋骨萎軟,且素體氣血虧虛者。常用方劑如下。①四君子湯:人參10g,白術、茯苓各9g,炙甘草6g。②四物湯:當歸10g,川芎8g,白芍、熟地黃各12g。③八珍湯:白術、當歸各10g,茯苓、白芍各8g,熟地黃15g,人參3g,川芎、炙甘草各5g。④十全大補湯:白術、茯苓各2g,炙甘草5g,川芎6g,熟地黃、白芍各12g,黃芪、黨參、當歸各10g,肉桂0.6g(焗,衝服)。

2)補養脾胃法;骨折損傷日久,耗傷正氣,脾胃虛弱,運化失職,飲食不消,氣血化源不足,出現四肢疲乏無力,形體虛羸,肌肉萎縮,筋骨捐傷修複緩慢,脈象虛弱無力等,治宜補養脾胃,以促進氣血生化,使筋骨肌肉加速修複。常用方劑如下。①參苓白術散: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各500g,白扁豆750g,白茯苓、人參、甘草、白術、山藥各1000g。共研為細末,6g/次;或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水煎服。②健脾養胃湯:人參、澤瀉、白術各10g,黃芪30g,當歸身、白芍、山藥、茯苓各15g,陳皮6g,小茴香5g。③歸脾湯:白術、茯苓、黃芪、龍眼肉、酸棗仁各30g,人參、木香各15g,炙甘草8g,當歸、遠誌各3g。

3)補益肝腎法:骨折損傷後期,或年老體弱,骨折延遲愈合,骨質疏鬆,肝腎虧虛者,需補益肝腎,以強筋壯骨。常用方劑如下。①壯筋養血湯:當歸、牛膝、牡丹皮、白芷各9g,續斷、生地黃各12g,川芎、杜仲各6g,紅花5g。②左歸丸:熟地黃240g,山藥、枸杞子、山茱萸、菟絲子、鹿膠、龜膠各120g,川牛膝90g。③右歸丸:熟地黃240g,山茱萸、當歸各90g,枸杞子、鹿角膠、菟絲子、山藥、杜仲各120g,肉桂60~120g,炙附子60~180g。④六味地黃湯(丸):熟地黃24g,山茱萸、山藥各12g,澤瀉、茯苓、牡丹皮各9g。

4)溫經通絡法:本法適用溫熱性、熱性的祛風、散寒、除濕藥物,佐以調和營衛或補益肝腎之藥,驅除留注於骨節經絡之風寒濕邪,使血活筋舒,關節通利,經絡暢通。適用於骨折損傷後氣血運行不暢,和因陽氣不足,腠理空虛,風寒濕邪乘虛侵襲經絡,或筋骨損傷日久失治,氣血凝滯,風寒濕邪滯留者。常用方劑如下。①麻桂溫經湯:麻黃6g,細辛3g,桂枝、紅花、白芷、桃仁各10g,赤芍15g,甘草5g。②烏頭湯:黃芪30g,麻黃、赤芍、炙川烏、炙甘草各9g。③大紅丸:炙川烏710g,製南星、何首烏、骨碎補、赤芍各500g,當歸、牛膝各300g,細辛250g,赤小豆1000g,煆自然銅120g,青桑炭2500g。

以上治法在臨床應用時有一定的原則。例如治療骨折,初期活血化瘀,中期接骨續筋,後期補氣養血、健壯筋骨;扭挫傷筋,初期活血化瘀為主,中期舒筋活絡,後期溫經通絡適當結合強筋壯骨;開放性損傷,在止血以後,也應根據證候而運用上述治療方法,如失血過多,開始需用補氣攝血法急固元氣,防止虛脫,而血止之後,仍需補而行之。臨證時變化多端,錯綜複雜,必須靈活變通,審慎辨證,正確施治,不可拘泥和機械分期。

2.外治:損傷藥物外治法是指對損傷局部進行藥物治療的方法。此法在骨傷科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臨床外用藥物可分為敷貼藥、搽擦藥、熏洗濕敷藥與熱敷藥。

(1)敷貼藥:

1)藥膏:又稱敷藥或軟膏。將藥物研成細末,並用油類配置,取其有柔軟、滋潤的作用。換藥時間可根據病情的變化、腫脹的消退程度和天氣的冷熱來決定,一般是1~2日換藥1次,後期患者亦可酌情延長。

藥膏按其功能可分為以下幾類。①消瘀退腫止痛類:適用於骨折、傷筋初期腫脹疼痛者,有消瘀止痛膏、定痛膏、雙柏膏、消腫散等。②舒筋活血類:適用於扭挫傷中期患者,有三色敷藥、舒筋活絡藥膏、活血散等。③按骨續筋類:適用於骨折整複位置良好、腫脹消退之中期患者,可選用接骨續筋藥膏、外敷接骨散、駁骨散等。④溫經通絡祛風除濕類:適用於損傷日久,複感風寒濕邪者,可用溫經通絡膏、代溫膏。⑤清熱解毒類:適用於傷後感染邪毒、局部紅腫熱痛者,可選用金黃膏、四黃散等。⑥生肌拔毒長肉類:適用於局部紅腫已消,但瘡口尚未愈合者,可選用橡皮膏、生肌玉紅膏、紅油膏等。

2)膏藥:膏藥遇溫則烊化而具有黏性,能粘貼在患處,使用方便,藥效持久,便於收藏攜帶,經濟節約。膏藥由較多的藥物組成,適合治療多種疾患。一般較多應用於傷筋、骨折的後期。若新傷初期無明顯腫脹者,也可直接使用。對含有丹類藥物的膏藥,由於X線不能穿透,所以在行X線檢查時宜取下。

膏藥按其功能可分為以下幾類。①治損傷與寒濕類:適用於損傷者,有堅骨壯筋膏;適用於風濕者,有狗皮膏、傷濕寶珍膏(寶珍膏)等;適用於損傷兼風濕者,有萬應膏、萬靈膏、損傷風濕膏、傷濕止痛膏;適用於陳傷氣血凝滯、筋膜粘連者,有化堅膏等。②提腐拔毒類:適用於創麵潰瘍,有太乙膏、陀僧膏。一般常在創麵另加藥粉。

3)藥散:又稱摻藥,是將藥物研成極細末,使用時可直接摻於傷口或加在敷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