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病理性近視的眼底病變(1 / 2)

病理性近視目前尚無明確的定義,一般而言臨床上將眼軸明顯增長(大於26mm),且伴有眼底病理性改變並進行性發展的近視稱為病理性近視。但人們時常將之與高度近視概念混淆,高度近視是指大於等於6D的近視,但也有近視為6~8D而眼底並未見病理改變。根據我院OCT資料,高度近視中約4.2%無任何OCT異常。如果近視度數不斷加深,近視常超過8D甚至10D,眼軸進行性增長常大於27mm,眼底出現一些病理性改變,如後鞏膜葡萄腫、Fuchs斑、漆裂紋等。近視度數愈高改變愈明顯,它可嚴重影響視力引起低視力甚至致盲,因此稱為病理性近視。

病理性近視的發病基礎是眼球後部過分發育伸展呈後鞏膜葡萄腫,由此而產生一係列病理性改變。根據北京同仁醫院84例病理性近視的OCT表現,分述如下:

1.後極部回旋狀或圓形萎縮灶占90.2%,此為病理性近視的基本病變。OCT上表現為RPE和(或)脈絡膜光帶的不均勻萎縮薄變,還可引起因光透過量增加而表現為RPE光帶的增寬。

2.黃斑出血厚的出血占1.5%。OCT上黃斑部厚的出血常表現為視網膜下的弧形或帶狀的中高反射光帶,並可產生遮蔽效應。薄的出血因光能透過,故在OCT上不顯示。

3.黃斑裂孔占10.4%。在OCT上,黃斑全層裂孔表現為黃斑區神經上皮黃綠色光帶中斷缺失,使RPE光帶裸露出來。即便是裂隙樣的小裂孔,OCT亦能很好地顯示出來。板層裂孔在OCT上表現為裂孔處尚可見部分視網膜組織,RPE光帶並未暴露在外。假性裂孔隻是中心周圍組織因增殖皺起,外觀似裂孔。實際上視網膜組織並無缺失。黃斑裂孔可單獨存在或與視網膜脫離並存。

4.神經上皮脫離和(或)視網膜劈裂占11.7%。神經上皮脫離在OCT上表現為在RPE光帶前的梭形低反射腔,目前臨床上窄如裂隙樣的小脫離僅OCT能檢查出來。視網膜劈裂則表現為視網膜層間劈分開,同樣也形成一光學暗區,與脫離腔相仿,但視網膜脫離的一側腔壁為RPE組織,而視網膜劈裂的腔壁則均為視網膜組織。

5.黃斑前膜占10%。OCT上表現為在視網膜內表麵的黃綠色細線狀或條狀的光反射帶,與視網膜表麵融在一起或分開,在其分開處更容易診斷。

6.黃斑新生血管膜及色素瘢痕(Fuchs斑)占11%。新生血管膜在OCT上表現為在RPE光帶限局性中斷,該處不規則增寬呈高反射區。

7.黃斑色素增殖或播散、漆裂紋等占6.2%。色素增殖的OCT表現為在RPE光帶水平上限局增寬的高反射區,並伴遮蔽效應。

可以說病理性近視的眼底和OCT表現是豐富多彩的,眼底圖像如采用熒光造影或(和)OCT檢查結合起來,更能顯示它的多樣性。

第一節脈絡膜視網膜萎縮

病例一:患者女性,50歲。雙眼-8.00DS,矯正視力0.3。臨床印象:雙眼病理性近視。

病例二:患者女性,45歲。雙眼視力0.1。臨床印象:雙眼病理性近視。

病例三:患者女性,39歲。視力:右眼0.3,左眼0.4。臨床印象:雙眼病理性近視。

病例四:患者男性,35歲。視力:右眼0.03#0.05,左眼0.04#0.2(-9.00DS)。臨床印象:雙眼病理性近視。

病例五:患者女性,74歲。視力:右眼0.1,左眼0.5。臨床印象:雙眼高度近視。

第二節黃斑裂孔

病例一:患者女性,68歲。視力:右眼0.02#0.05,左眼0.02#0.02(-8.50DS)。臨床印象:雙眼病理性近視。

病例二:患者男性,41歲。左眼視力下降半個月。視力:左眼0.1。臨床印象:左眼病理性近視。

病例三:患者女性,59歲。視力:左眼0.08。左眼病理性近視。

病例四:患者男性,59歲。視力:右眼0.2,左眼0.25(-8.00DS)。臨床印象:雙眼病理性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