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OCT曆史及原理(一)(1 / 1)

第一節OCT發展的曆史

相幹光斷層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是醫學影像技術領域內較晚出現的檢查技術,因其自身所具備的非接觸性、非侵入性、高分辨率以及應用範圍廣等獨特優點,一經問世便受到了廣泛關注,並在過去的短短十幾年間在臨床實踐中得到大量應用。事實上作為其核心技術的幹涉度量學誕生至今已有100多年,從最初的光速測量到後來的工業精密探傷,光幹涉測量技術早已作為一種成熟的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它作為一種新的影像學檢查手段被引入醫學領域,最早的報道見於1991年DavidHuang博士發表在《Science》的關於OCT的論文,因此Dr.Huang被譽為OCT的發明人。他與另一創始人JayWei,開拓了將OCT用於眼科診斷的商業化產品研發道路,1994年第一個OCT臨床原型機誕生。

1996年,德國Zeiss公司生產的“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scanner2000”係統(100A掃描/秒,16m分辨率),是第1代的OCT商業化產品。2001年第2代OCT生產,采用的仍是第1代OCT的技術。2002年,第3代OCT生產(400A掃描/秒,10m分辨率),目前第3代產品StratusOCT已廣泛應用於臨床。2005年,Viisante前節OCT(30m分辨率)問世,現已用於臨床。2004年,傅立葉域OCT(3DOCT)(>20000A掃描/秒,5m分辨率)開始在臨床試用,現已進入初期推廣階段。2006年,RTVue(第一個通過FDA的FD-OCT)進入臨床使用。2007年,RTVue前節傅立葉OCT(5m分辨率)開始在臨床試用。OCT技術發展一日千裏,隨著OCT的不斷升級,其分辨率有很大提高。3代OCT的軸向分辨率為10m,而傅立葉3D-OCT即4代OCT的軸向分辨率達5m。

與以往的醫學影像技術相比,OCT最大的特點是分辨率高,後節OCT的軸向分辨率可達5~10m,比B超、CT、磁共振成像等高10倍以上,單純從數值上比較僅比普通的光學病理切片差一倍;目前臨床使用的前節OCT分辨率為20~30m,雖然與超聲生物顯微鏡(UBM)的分辨率(30~40m)不相上下,但其探測範圍明顯優於UBM,能夠獲得完整的眼前節斷層圖像,而且作為一種非接觸無創性檢查,OCT不會對患者造成傷害,可以多次重複或在手術後早期對患者進行檢查,與超聲生物顯微鏡相比有著更廣泛的應用範圍。

眾所周知,在臨床眼底疾病的診療過程中,很難獲得被醫學領域內公認為診斷金標準的病理資料,特別是急性期組織改變的病理資料更是近乎不可能的。OCT盡管還難以與光學病理切片相比,但已經為我們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視野,讓我們得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疾病。OCT係統提供給我們的在活體狀態下對視網膜組織厚度進行精度高達微米級的直接測量,標誌著眼底疾病的診療開始了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