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後記-我永遠保有對疾病的敬畏(1 / 1)

中醫包含的層麵很廣泛,其診治疾病主要是著眼於天人相應觀和人身整體觀、身心互根觀三個大方向。

在理論方麵,眾所周知的,是從《黃帝內經》一脈流傳至今的醫學理論。後人將易經、兵法等各派的思想融入中醫四診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中醫辨證論治方法。這種多元化的理論融合,加上傳統醫學多樣化的治療手段,中醫便形成了獨特的治療方法。其中尤以中藥湯劑與針刺療法為高療效之代表,它們也最受中醫學習者和愛好者的追捧。

可是中醫治療手段並非隻有湯劑和針刺兩項,凡是中醫理論能夠指導的技術,都能加以發揮成為具有中醫特色的治療手段,內治法如膏藥、藥酒及飲食譜等,外治則有熏蒸、貼敷、艾灸、拔罐等。我早在踏進中醫領域之初,就對種種治療手段頗為喜愛。但由於學習時間有限,所以中藥開方與針刺便成為我攻克疾病的主要手段,但與此同時我一直沒有放棄過學習與總結其他有效的中醫治療技術與方法。

在從師學習、自學和實踐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地運用多樣化治療手段,以中藥和針刺為主,其他方法為輔助,改善及消滅患者的病痛。這樣,我在行醫三十餘年間樹立了不錯的口碑,患者給予我的信任和高度評價,是我大膽落筆於此書的動力來源。

在我構思並寫下各個章節、各個診療經曆之時,我不僅對膏方藥的使用提出了種種不同的思路,還將可同時進行的輔助療法添加其中,希望能真正幫患者減輕和消除病痛,也希望能帶給讀者朋友們一個新的中醫治療視野。

每當我看診稍有疲憊之時,總要看看我身後的幾株草本植物,它們的花開花落不僅帶給我驚喜與感傷,還讓我不斷思考生命的真諦與生活的意義。治病救人已成為我的天職,可我也告訴自己要不斷學習,對學習到的正確指導理論做出永不停歇的嚐試與實踐。盡管麵對每一位患者時,我心中肯定都保有那一分對疾病的敬畏,但我確信隻有勇於麵對,正麵迎擊,才能去除令我們身心痛苦的疾病根源。

本書能夠完成,首先要感謝北京中醫院院領導們的大力支持,感謝李乾構原院長、王莒生院長、陳詰書記、徐春軍副院長,因為有你們在背後默默支持,我們在前線醫治病患、傳承中醫理論與經驗的時候,才能夠奮力向前,毫不畏懼。

再次感謝全國政協委員彌鬆頤先生對我提出的要求:“已知聖手能醫國,更覺清風猶故人”(彌鬆頤老師為《24節氣飲食法》所提之詞),這句話道出了我畢生的追求,道出了我在行醫的道路上絲毫不敢懈怠的原因。還要感謝出版社的何蓓琳、馬鬆、占珊以及我的學生朱洧儀,他們給予了我專業上的寫作建議,並為我製訂了最完善的寫作計劃,協助我修飾文章辭藻。

唐博祥2011年6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