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育禮儀概述
(一)體育禮儀的概念
體育禮儀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的體育活動中,依據“禮”的要求形成的被廣泛接受的一種特殊交往規則或價值審美載體。它主要指人們在體育交往中所應當具有的表示相互尊重、親善和友好的行為規範。具體而言,體育禮儀是通過服飾、儀表、禮節、語言及典禮儀式等各種外在形式體現出的內在的體育禮儀文化。體育禮儀傳播是指人們通過某種方式,傳遞有關體育禮儀的觀念、知識或信仰,以及與此有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科技的進步,除傳統的傳播途徑外,如今體育禮儀的傳播更具多樣性、現代性,體現與時代相結合的鮮明特點。
(二)體育禮儀的形成與發展
現代體育禮儀是指人們在體育活動中,以道德為核心,按一定的程序和規則來表現公平競爭、律己敬人的行為準則和規範,它是現代體育文明的重要標誌。現代體育禮儀的內涵是以文明和道德風尚來捍衛和弘揚“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在體育活動中,現代體育禮儀主要通過體育儀式、體育標識、賽場規範和與體育活動相關的各種禮貌禮節等形式來體現。現代體育禮儀的形成與發展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體育作為人類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開始便受到禮儀的影響。東西方體育發展史表明,文明孕育了體育,體育又推動著文明,而體育文明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體育禮儀。在東方的中國,由於軍事、祭祀、朝會大典及禮治的需要,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形成了以體育為主的崇武教育。由於禮是古老中國最基本的社會現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同時中國古代把體育納入教育的時間相對較早,所以整個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的發展一直受著禮的影響。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主張:“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意思是要立誌於道,篤守於德,歸依於仁,活動於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強調做人要重視全麵修習,達成“道”“德”“仁”“藝”。這種思想含有注重德育、智育、體育的因素。
古代體育禮儀的形成與發展是在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不斷創造、豐富和發展起來的,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我國古代體育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傳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數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獨具東方特色的體育禮儀和體育文化。古代體育禮儀對古代體育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中國古代體育包括宮廷體育和民間娛樂。中國古代體育大部分項目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如射箭、遊泳、摔跤、舉重、跑步、跳高、跳遠、足球、馬球等;還有一部分逐步演化為社會娛樂活動,如賽龍舟、拔河、蕩秋千、放風箏、踢毽子等。中國古代體育比賽的共同點是嚴格按照一定的程式或規則進行比賽。例如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間舉行的射箭活動(即射禮),就是嚴格按照規範來進行的。關於我國古代足球的重要史料《鞠城銘》中,記載有“其例有常”,說的就是比賽始終要有一個穩定的競賽規則,比賽雙方都必須按照規則來進行。元朝寧誌齋編寫的《丸經》中,有關於對參與捶丸遊戲者言行舉止的規定及對道德品質的要求等。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我國古代對體育活動參與者行為規範和道德規範的重視。這就是中國古代體育禮儀的萌芽,古代體育禮儀的產生無疑促進了古代體育運動的發展。
西方體育是在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開始形成的。古希臘由眾多城邦組成,戰亂連綿。各城邦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都積極訓練士兵,而軍事訓練與體育競技是培養士兵的有效手段。後來斯巴達王和伊利斯王簽訂了“神聖休戰月”條約,本意為準備兵源的軍事訓練和體育競技逐漸發展成為和平與友誼的盛會。古希臘是泛神論的民族,他們崇拜諸神。在祭神活動中,人們與眾神同歡的形式多采用表現健康的裸體競技和表現美的健身舞蹈,後來,這種宗教活動逐漸演變成地方性競技賽會。經過漫長的曆史演變和發展,終於在公元前776年誕生了第一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此後,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規模逐漸擴大,並成為顯示民族精神的盛會,比賽的優勝者將獲得由月桂、橄欖枝和棕櫚編織成的花環等。從公元前776年開始到公元394年止,曆經1170年,共舉行了293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到公元394年,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被羅馬皇帝禁止,西方古代體育也就此告一段落。從古代體育的發展史可以看出,體育運動一開始是帶有政治和軍事色彩的,在表現形式上遵從宗教禮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體育逐漸走向了自我發展的道路,競技體育開始規範化和專業化,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現代體育禮儀。
對現代體育禮儀的形成與發展的最佳詮釋,當屬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它是世界性的大型運動會,曆史源遠流長。1875—1881年,德國庫蒂烏斯人在奧林匹克遺址發掘了出土文物,舉世矚目。因此,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認為,恢複古希臘奧運會的傳統對促進國際體育運動的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在他的倡導與積極奔走下,1894年6月,在巴黎舉行了首屆國際體育大會。國際體育大會決定把世界性的綜合體育運動會命名為“奧林匹克運動會”。1896年4月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了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後每四年一屆,輪流在各會員國舉行,至今已舉辦了30屆。1913年,奧林匹克會旗在顧拜旦的建議下確定,並於1914年在巴黎奧林匹克代表大會上為慶祝國際奧委會成立20周年而首次升起。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五環標誌被《奧林匹克憲章》確定為奧林匹克標誌。奧林匹克標誌由從左到右相套接的5個奧林匹克環組成,可以是單色,也可以是藍、黃、黑、綠、紅5種顏色。最初采用這五種顏色是代表當時國際奧委會成員國國旗的顏色。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不斷發展,五色環被賦予了更深的含義,它不僅代表著全世界運動員在奧林匹克旗幟下的團結和友誼,而且強調體育活動參與者應以公平、公正、坦誠、文明的宗旨參加比賽。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現代奧運會已經成為全世界精神文明和禮儀文化展示的舞台,無論是隆重的開幕式、閉幕式、火炬傳送儀式、獎牌授予儀式,還是各個比賽項目賽場,禮儀無處不在,並已經成為體育運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古代體育禮儀的發展和演變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是以“禮”為中心的,儒家文化主要從倫理觀、動靜觀、內外觀、中庸觀等方麵對古代體育禮儀產生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力量與勇氣的欣賞、對技巧與才智的推崇、對道德和文明的讚譽、對規則和形式的重視等。雖然中西方禮儀存在著差異,但隨著全球國際化步伐的加快,中西方體育禮儀慢慢地融為一體。在奧林匹克運動的巨大影響下,中國體育禮儀在同西方體育禮儀相互融合、相互競爭的彙流中迅速發展。同時,中國體育禮儀中有價值的成分,也被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所接受,並逐步形成一種中西方體育禮儀相互遷移和共同提高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