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禪門的定功:四道行(1 / 1)

禪門非常重視定功,他們相信隻有定功才能使一個人的心智真正自由。沒有禪定的人,容易被激怒、被誘惑,失去耐性,亂了方寸,絕對無法領會禪之精要。中國禪宗的始祖達摩為了訓練他的弟子,特別立了“四道行”,要求他的弟子時時刻刻鍛煉自己,在生活中體驗、磨煉,久之定力日增,慧性也就展示出來。這簡要的四道行,於是成為中國禪宗璀璨智慧的濫觴。

四道行的第一行是“報怨行”,意思是人必須承擔和接納一切不如意的果報。任何挫折或失敗,既然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就必須以定力去麵對它,這就是生命存在的現象。隻有接納不如意,才可能變為如意;隻有接納不如意,才可能麵對它、克服它,從而超越它。這就是修禪的入門功夫。

四道行的第二個法則是“隨緣行”。禪悟是在隨緣中實現的,心智也在隨緣中成長。要根據自己的因緣去修禪,依自己的因緣去悟禪。能把持住自己的心性,就是“如來”。

達摩揭示的第三個禪法是“稱法行”。稱法就是按照佛法的指引去生活。佛陀對修禪提出三個要件,即戒、定、慧三學。

佛陀要修禪者起碼堅持五戒:戒殺是為了培養仁慈的習慣,戒盜是為了確立無貪和知足的態度,戒淫是為了養成健康的心誌力量,戒妄語是為了維持心平氣和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戒飲酒是為了保持清醒的思考能力。

至於定學,是指修禪者的禪定功夫。通過定而覺得心安理得,超然物外。六祖慧能曾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所謂慧學,是指不被成見和偏見所拘束,不被物欲所欺瞞,不被色相所障蔽,這樣才能覺醒,才能發揮生活的創造性。

第四個禪法是“無所求行”。生活的本質是實現而不是需索。實現者充滿豐足、喜悅和光明的意義;需索者的心態總是饑餓和匱乏的。實現的生活,一切具足;挑剔需索的態度,處處造成不安。禪之心語:

達摩的四道行,表現的是人性提升的軌跡,昭示的是生命圓覺之路。它使人類在有限的生命中發現無限的希望,也使匱乏多欲的人生得到豐足和喜悅。這四道行正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光明之路,也是達摩留給後人的珍貴心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