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思想是開啟世界的大門的鑰匙。
——克羅瑟斯
思維定式會阻斷你的成功之路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在一次次的碰壁中感到迷茫,覺得前途灰暗,隻要我們轉變思想,換個角度來看問題,就會有柳暗花明的感受。善於轉換思路思考問題,常能獲得更多的成功的機會。
有一則腦筋急轉彎這麼說:“一個人要進屋子,但那扇門怎麼拉也拉不開,為什麼?”回答是:因為那扇門是要推開的。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犯一些諸如隻知拉門進屋,不知推門的錯誤。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有時遇事愛鑽牛角尖,不會變通。有時候,周圍的環境變了,我們卻不知變通,還在固執一端,鑽牛角尖,認死理,結果卻鬧出笑話來。
《呂氏春秋》裏記載:楚國有一個人搭船過江,一不小心,身上的劍掉進了河裏。同船的人都勸他下水去撈,但他卻不慌不忙,從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劍落水的船邊刻個記號,有人問:“做什麼用啊?”他回答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我作個記號,等會兒船靠岸時,我就從這個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把劍找回來。”船靠岸時,他就這樣去找劍,結果自然沒有找到。
刻舟求劍,是一種刻板的,不知變通的思維方式。有時候我們的思想就像那把劍,環境的大船已經變了,而我們卻還在那裏原地不動;有時候我們也會刻舟求劍。
法國著名科學家法伯發現了一種很有趣的蟲子,這種蟲子都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它們外出覓食或者玩耍,都會跟隨在另一隻同類的後麵,而從來不會換一種思維方式,另尋出路。發現這種蟲子後,法伯做了一個實驗,他花費了很長時間捉了許多這種蟲子,然後把它們一隻隻首尾相連,放在了一個花盆周圍,在離花盆不遠處放置了一些這種蟲子很愛吃的食物。一個小時之後,法伯前去觀察,發現蟲子一隻隻不知疲倦地在圍繞著花盆轉圈。一天之後,法伯再去觀察,發現蟲子們仍然在一隻緊接一隻地圍繞著花盆疲於奔命。七天之後,法伯去看,發現所有的蟲子已經一隻隻首尾相連地累死在了花盆周圍。
後來,法伯在他的實驗筆記中寫道:這些蟲子死不足惜,但如果它們中的一隻能夠越出雷池半步,換一種思維方式,就能找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命運也會迥然不同,最起碼不會餓死在離食物不遠的地方。
其實,該換一種思維方式生存的不僅僅是蟲子,還有比它們高級得多的人類!
一個非常著名的公司要招聘一名業務經理,豐厚的薪水和各項福利待遇吸引了數百名求職者前來應聘,經過一番初試和複試,剩下了10名求職者。主考官對這10名求職者說:“你們回去好好準備一下,一個星期之後,本公司的總裁將親自麵試你們。”一個星期之後,10名作了準備的求職者如約而至。結果,一名其貌不揚的求職者被留用下來,總裁問這名求職者:“知道你為什麼會被留用嗎?”這名求職者老實地回答:“不清楚。”總裁說:“其實,你不是這10名求職者中最優秀的。他們作了充分的準備,比如時髦的服裝、嫻熟的麵試技巧,但都不像你所做的準備這樣務實。你用了一種超常規的方式,對本公司產品的市場情況及別家公司同類產品的情況作了深入地調查與分析,並提交了一份市場調查報告。你沒被本公司聘用之前,就做了這麼多工作,不用你又用誰呢?”
世上的事情有時就這麼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規,等待你的隻有失敗;相反,如果你稍微動一下腦筋,對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一番創新,就能獲得成功。比如,那種具有“跟隨者”習性的蟲子,為什麼就不能動動腦筋,對自己固有的習性進行一下創新——不跟在別人身後漫無目的地奔跑,而像那個其貌不揚的求職者一樣換一種思維方式呢?
及時放棄無意義的固執
當你確定了目標以後,下一步便是鑒定自己的目標,或者說鑒定自己所希望達到的領域。如果你決心做一下改變,就必須考慮到改變後是什麼樣子;如果你決定解決某一問題,就必須考慮到解決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當描述了理想的目標以後,你必須研究一下達到該目標所需的時間、財力、人力的花費是多少,你的選擇、途徑和方法隻有經過檢驗,方能估量出目標的現實性。你或許會發現自己的目標是可行的,否則,你就要量力而行,修改自己的目標。
有許多滿懷雄心壯誌的人毅力很堅強,但是由於不會進行新的嚐試,因而無法成功。請你堅持你的目標吧,不要猶豫不前,但也不能太生硬,不知變通。如果你確實感到行不通的話,就嚐試另一種方式吧。
那些百折不撓,牢牢掌握住目標的人,都已經具備了成功的要素。下麵兩個建議一旦和你的毅力相結合,你期望的結果便更易於獲得:
第一,告訴自己“總會有別的辦法可以辦到”。
每年有幾千家新公司獲準成立,可是5年以後,隻有一小部分仍然繼續營運。那些半路退出的人會這麼說:“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隻好退出為妙。”真正的關鍵在於他們遭遇障礙時,隻想到失敗,才會失敗。
你如果認為困難無法解決,就會真的找不到出路。因此一定要拒絕“無能為力”的想法。
第二,先停下,然後再重新開始。
我們時常鑽進牛角尖而不知自拔,因而看不出新的解決方法。
成功者的秘訣是隨時檢視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調整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輕鬆地走向成功。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著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無慮。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挑黃金。
他同伴仍是那套不願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濕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飽雨水,重得完全無法再背得動,那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這個故事的結局與以往不同,背棉花的樵夫因為堅持,最終一無所獲,而幾經放棄與選擇之後的樵夫最終獲得了財富。
一個非常幹練的推銷員,他的年薪有六位數字。很少有人知道他原來是曆史係畢業的,在幹推銷員之前還教過書。
這位成功的推銷員這樣回憶他前半生的道路:“事實上我是個很沒趣的老師。由於我的課很沉悶,學生個個都坐不住,所以,我講什麼都聽不進去。之所以是沒趣的老師,是因為我已厭煩教書生涯,毫無興趣可言,但這種厭煩感卻在不知不覺中也影響到學生的情緒。最後,校方終於不與我續約了,理由是我與學生無法溝通;其實,我是被校方免職的。當時,我非常氣憤,所以痛下決心,走出校園去闖一番事業。就這樣,我才找到推銷員這份勝任並且愉快的工作。”
“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我不被解聘,也就不會振作起來!基本上,我是很懶散的人,整天都病懨懨的。校方的解聘正好驚醒我的懶散之夢,因此,到現在為止,我還是很慶幸自己當時被人家解雇了。要是沒有這番挫折,我也不可能奮發圖強起來,而闖出今天這個局麵。”
堅持是一種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過度的堅持,會導致更大的浪費。
曆史上的永動機,就使很多人投入了畢生的精力,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一些沒有勝算把握和科學根據的前提下,應該見好就收,知難而退。
有些事情,你雖然用了很大的努力,但你遲早要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進退兩難的地位,你所走的研究路線也許隻是一條死胡同。這時候,最明智的辦法就是及時抽身退出,去研究別的項目,尋找成功的機會。
牛頓早年就是永動機的追隨者。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之後,他很失望,但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對永動機的研究,在力學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終,許多永動機的研究者默默而終,而牛頓卻因擺脫了無謂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麵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