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次我從外麵玩回來,母親都叫我去洗手。她知道我懶得洗,所以每次洗完,還要把我的手抓過去聞聞。
頑皮的我,於是想出個辦法,打開水龍頭,讓母親聽到水聲,然後根本不洗,就把龍頭關上,隻是用手摸摸肥皂,伸去給媽媽聞。
她用力吸口氣,嗅到肥皂的味道,點點頭,我就又蹦又跳地跑開。我好得意啊!心想:“看!我多聰明,媽媽又被我騙了!”
看到這兒,你會不會覺得很好笑?洗手,是為我好,不是為媽媽洗,我明明騙了自己,卻覺得很得意,不是太笨了嗎?
不過,你也別笑我。因為我處處看見年輕朋友,在做這樣的傻事。
別埋沒自己的才華
有一天,收到一位中學生的來信,還沒打開,已經被那封信的厚度嚇到。打開之後,又是一驚,隻見工工整整十幾張信紙上,排列著密密麻麻,卻又工整無比的小字。
那字像是印刷的“仿宋體”,娟秀而一筆不苟。當我展讀之後,更是訝異了!真難相信一位高中生,能寫出那麼深入的文章。
我立刻邀請那位女同學到辦公室聊天,還請她和陪她來的同學午餐。
在餐桌上,我問她:“相信你在學校的作文成績一定很好。”
未料,她淡淡一笑:“很爛!”
“你的文筆這麼好,字這麼漂亮,怎麼可能?”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因為我從來不好好寫。”她又淡淡一笑,“我的老師很爛,我為什麼要辛辛苦苦寫給她看?”
然後,她形容了老師的“爛”,又很羨慕地說某名校的國文老師有多好。問題是,她可曾想過,文章是她自己的,學問是她自己做的,不是給她老師做的。
由這位同學的表現,使我想:這世界上會不會有許多具有才華的年輕朋友,隻因為不滿意學校、不滿意老師,而放棄自己、埋沒了才華?
學校的菜單
常聽見不好好念書的學生,很坦然地說:“讀書?誰不會讀?哪裏不能讀?又何必在學校讀?以後哪一天我想念書,都可以!”
話是沒錯,但我也要說,學校教育有它的優點,那也是其他環境不能取代的。
記得我大學剛畢業那年,曾應邀到某大學的國文係演講。當時我已經得了“優秀青年詩人獎”,也在不少報章上發表作品而小有名氣。
但是,在接受學生問問題的時候,我卻出了醜,一個連國文係新生都知道的東西,我居然說錯了。
事後,我痛定思痛,開始苦讀古詩,甚至編《唐詩句典》,但我始終忘不了出糗的那一幕,我常想:我為什麼連這個基本國文都不知道?是因為有關中國文學的書看得太少?還是因為看得沒有組織?
答案應該是後者。你會發現學校教育雖然有不少僵化而值得批評的地方,但無可否認的,它也像是營養專家,將各種食物拚成食譜。雖然口味變化不大,也不夠刺激,卻有你必需的營養。當你按部就班地讀下來,自然得到了完整的學問。而不會像你自修時,可能隨興所至,東抓一本,西抓一本,看來淵博,卻忽略了最基礎的東西。
快快打造一把鑰匙
這基礎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治學的工具”。
“治學的工具”像是一把鑰匙,可以用來開啟更多知識的寶庫。你會發現求學像登高,不由山腳一步步往上走,是攀不上巔峰的。而很多你在學校裏學到的“看來不像學問的學問”,正是那山腳的階梯。
前些時,我在電視裏,看到有關中央圖書館修補古書的報道。一位八十歲的老先生,數十年不分寒暑,為圖書館裏的破書換上新裝。他把蟲蛀的、水漬的、朽爛的書頁,小心地拚湊、裱褙,不知為國家保存了多少珍貴的善本書。
但令人驚訝的是,那位老人居然不識字。
我忍不住地想,要是遇到脫散的書籍,再加上頁碼已經朽爛,那位老先生該怎麼分辨前後次序?又如果他能識字,在這數十年修補的過程中,他該能親炙多少偉大的篇章?
他為什麼沒能“回頭”,花幾年時間識字?難道要像是一個用“很鈍的斧頭”砍樹的人,說:“我砍樹都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磨斧頭?”
抑或因為一年年老去,記憶力一天天衰退,想學,也力不從心了?
刻在心版上
說到這兒,我們又觸及另一個重點——
你必須把握青春,善用你記憶力最強的年歲,好好學點東西、背點東西。
讓我們做個實驗吧!去問問四五十歲的人,他們記不記得小學時讀的《武訓興學》和中學時念的《木蘭詩》。你會發現,他們可能連昨天看過的新聞都忘了,卻記得“莫歎苦、莫愁貧,有誌竟成語非假,鐵杵磨成繡花針”、“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