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後記
過去十餘年,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國外做駐外記者,從阿富汗到耶路撒冷再到華盛頓,聽多了外國人對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感歎、羨慕和讚美,但同時,也聽多了冷嘲熱諷、責罵乃至毫無根據的誣蔑。
就以過去四年我在美國任常駐記者期間為例,在人民幣彙率、產品質量安全、中國的責任和義務等許多問題上,中國麵臨了一輪又一輪的圍攻。翻開報紙,有對中國的批評;打開電視,有對中國的攻擊;日常閑聊,更不乏對中國的誤解。
在當前仍是“外強中弱”的國際輿論格局下,這無疑是一場慘烈的戰爭。但作為官方媒體的記者,職責要求我必須在這樣的情勢下為中國辯護。在最近幾年,我撰寫了不少時評,回擊對中國的惡意中傷。
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的,不是每一個問題都隻是茶杯裏的風暴,當問題迅速發展成事件,並擴展成對整個中國產品的中傷和攻擊時,國家利益使然,迫使我們必須回應,必須澄清,必須畫下底線,也必須對渾水摸魚者予以棒喝。
如果說官方媒體的任務,是我為中國辯護的第一個原因,那麼第二個原因,則是身為媒體人的職責。
我其實相信許多外國人對中國的批評、指責都是善意的,但我認為,適當的批評是必需的。而政府,不管是哪國的政府,哪一級的政府,都不是供讚美的,而是讓人來批評的。
在批評中我們才能更深刻地吸取教訓,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而讚美,隻會使人昏昏然,讓人忘乎所以,不知天高地厚。
但外國人的“好心”未必都會結出“好果”。就比如人民幣彙率問題,在美國任常駐記者的幾年中,我聽多了美國人敦促人民幣升值的言論,許多美國經濟學家更言之鑿鑿地論證說,人民幣升值其實有利於中國經濟,有利於中國經濟轉型,有利於增加中國人民的收入,等等。
真的如此嗎?表麵上看確實如此,局部地區來看也可能是這樣。但整個來看呢,如果人民幣大幅升值,中國的出口企業怎麼辦?我也不支持中國企業無原則地大規模出口,但中國大量的人群需要就業,他們需要養家糊口,出口對中國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如果聽從外國人的“藥方”,人民幣真的大幅升值,那帶來的絕對不可能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民生的改善,而更多的是災難。
外國人時常為中國描繪出美好的前景,但如果中國人不知道辨認,那最後隻能是落入美麗的陷阱。因此,在這些問題上,為中國國家利益考慮,我們仍需要辯護,哪怕沒有相關的任務。
第三個原因,為中國辯護,歸根結底,是維護中國的利益,讓中國進步。那就更需要在辯護中認清問題的本質,回擊不當的指責,同時也需要反思自己的問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需要學習其他國家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過去幾年中,我寫了不少類似的文章,有些得到了許多媒體和讀者的共鳴。這或許也是我作為一個媒體人的微薄的貢獻吧。
最後還有一點必須指出,許多在國外的遊子都有這樣的經曆:我們也都知道國內存在的種種缺憾,也對國內一些現象深惡痛絕,我們互相之間談起時也多有共鳴;但當外國人談論時,哪怕他們說的也都是事實,也都很真誠,我們心中卻總有一絲不以為然乃至反感。
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祖國真好比是我們的母親。我們可以無所顧慮地評點我們的祖國,但當評點者換成是外人時,我們難免有一些不安、不快。這畢竟是我的母親,豈容他人置喙。
這也是一個海外遊子的矛盾心理吧!或許我們還不夠豁達。
這本書就是這種矛盾心理的產物。我將過去幾年寫的雜文大致分成了三個部分:“中國沒有錯”,“一個真實的美國”,“中國怎麼做”。個別的文章,其實未必適合這三個題目,但內在主旨差不多,也就納入其中。
我知道,作為記者,我的很多見聞都是第一手的,但有些見解,雖然真實,未必就很深刻,我隻是希望自己理性的、建設性的思考,對讀者諸君有所裨益。
這本書得到了我的家人、朋友、同事的支持和指點,其中,特別要感謝《瞭望》周刊總編輯姬斌在百忙中抽出時間為拙作作了精彩的序。他們的愛心和鼓勵,常常讓我為之感動和汗顏!也感謝出版社的編輯們,他們的努力,總是超越我的期待。
劉洪
2011年冬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