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蓋特納“魅力攻勢”背後的無奈(1 / 2)

第二十八章 蓋特納“魅力攻勢”背後的無奈

背後故事

蓋特納是一個很羞澀的人。對這位年輕的美國財長,我曾在許多場合采訪過,但隻要一問到比較棘手的問題,他必然會很快臉紅,然後略顯緊張地迅速回答你的問題。

他顯然不是華盛頓官場的老手。所以,在奧巴馬提名他出任財長後,人們猜測的一個問題,就是他的財長位置能坐多久。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每隔一段時間,美國經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和爭議,而問題和爭議一出現後,人們馬上就想,是不是該輪到蓋特納走人了。

雖然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蓋特納畢竟還是坐穩了位置。在白宮首席經濟顧問薩默斯等人掛冠離去之時,奧巴馬依然讓他擔任美國財長。奧巴馬看到的,應該是蓋特納的長處:他畢竟是技術官僚,做事認真規矩;他沒有大官大財團的背景,清正廉潔;而且,他為人溫和,沒有官僚氣。

當然,在坐穩位置的同時,蓋特納肯定也付出了旁人難以知曉的艱辛。其中的苦與樂、喜與悲,對他來說,應該也是一言難盡吧!

正文

2010年春,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特地和第一夫人米歇爾跑到費城的一家超市,在果蔬櫃台前,羞赧的蓋特納笑意盈盈。據說,他們此行是展示奧巴馬政府對美國兒童肥胖症的關注,但財政部長親自出馬去超市,用《華爾街日報》的話說,也是“很不尋常的”。

這其實是蓋特納發動的“魅力攻勢”,因為在當時的奧巴馬內閣中,他的任務最重,最艱巨,麵對的指責和挫折最多。而且,相對於其他遊刃有餘的職業性官僚,蓋特納屬於技術性官僚,在過去一年,磕磕絆絆不斷,他的財長之路走得異常辛苦。

蓋特納的兩難,一方麵是必須堅守政策理性,另一方麵又必須迎合政治風向。如果說,上台之初,借助於奧巴馬的超級人氣,這兩者的衝突還不太大;但現在,隨著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中期選舉在即,兩者涇渭分明,讓身處其間的蓋特納,受盡前後夾擊之苦。

外界對蓋特納的憤怒,是認為他對華爾街太軟。金融危機是華爾街引起的,但政府卻用納稅人的錢救助華爾街,而納稅人現在還生活在危機的水深火熱當中,又露出貪婪本性的華爾街自然成為抨擊對象。蓋特納自己就說,連他夫人都勸告他,不妨對銀行咬牙切齒一點。

但蓋特納還真下不了手。比如,去年在政府決定擴大對花旗集團的股權時,考慮到公眾對政府救助華爾街的公憤,奧巴馬政府認為,作為懲罰性措施,花旗CEO潘迪特將被驅逐。但這遭到蓋特納的抵製。在蓋特納看來,花旗的錯誤根本不是在潘迪特任內犯下,驅逐潘迪特,不過是轉移注意力,其結果是損害花旗而不是幫助花旗。

潘迪特的職位保住了,但蓋特納的民望則降低了。每次去國會出席聽證會時,他總會遭到國會議員的嚴詞斥責,更會碰到怒目相向的抗議民眾。對此,蓋特納表示,他理解公眾對他的憤怒發自內心,但這根源是民眾對政府缺乏信心,作為執政者,他必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