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為真實而辯(1 / 3)

第一章 序:為真實而辯

事件的真相隻有一個,這應當是世人皆曉的常識。然而,現實生活中卻往往會在常識上充滿矛盾。許多時候,人們從媒體那裏看到的“真相”不止一個。或基於某種利益的驅使,或基於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或基於作者本人立場的不同,還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媒體人展現給公眾的,常常會是對“真相”個性化的展示與差異化的解讀。

當今世界,有兩個潮流成勢了,一是全球化帶來的多極化,一是中國崛起。一個擁有數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大國複蘇、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規模的大國勃興,成為世界關注的新焦點。那些早已崛起且置身世界塔尖之上的發達國家,用異乎尋常的目光注視著並沒有遵循他們崛起的路徑行走的大國,並評論、猜疑、構想著那些超越了他們思維定式中的行走邏輯,心態是極為複雜的。

於是,中國這個焦點被呈現的麵貌就大相徑庭了。無論是對日常百姓生活的展示,還是內政外交以及重大事件的報道,外國媒體與中國媒體視野中的中國,展現出來的麵貌常有不盡相同之處;擴展到背景解讀、趨勢評估等等,那就更可能是天淵之別。在存有差異的情形之下,對一個理性的公民來說,也許會首先發出一個疑問:究竟采信誰的?

難點就在怎樣從五花八門的振振有詞中,尋找到相對公正、科學的那個真相和觀察真相的那個邏輯。本書的作者劉洪是一個為理性讀者追尋真相而勤奮忙碌的人。這首先建立在其先天優勢之上——他是一個有專業精神又相當執著的記者。在過去十多年中,劉洪大部分時間在海外做記者,行遍多國,上層人士沒少見,草根朋友沒少交,掌握了中國在國際交往中眾多的一線、一手資料。這些原始資料就是真相的原礦。貼近式的深度接觸,為他創造了“知己知彼”的條件,因此而積累起來的豐厚實感,便讓他對國外媒體之於中國的各種評判,有了一個科學甄別的基礎。於是,他的報道、文章的采信度就大大提高了。

這個基礎,還不是他在異國他鄉、身處那個閱讀環境能直接感受大量對中國的報道,包括各種各樣批評,而是他了解到了這種報道、批評、質疑、猜想等等的“種苗”特性及催生其成長的土壤成分、氣象特征。他用新聞專業的功力,幫助讀者剖開了一層層包裹在真相之外的包裝,讓人看到那些媒體對“真相”進行個性化展示與差異化解讀的背後真實。劉洪在這本書中真實地告訴讀者,一些西方輿論以“客觀公正”的名義對中國的批評,包括過去幾年,在北京奧運會期間的火炬傳遞中,在有關“中國製造”的反傾銷反補貼紛爭中,其實都有不少偏離真實的言辭和脫離真實的評論。

西方記者肯定是講專業技能的,他們有能力看到真實,卻也會做出一些有悖於職業精神的行為。為什麼呢?在與一位北京大學教授的閑聊中,其一番“從價值觀角度作點分析,或許能理解這種行為的真實一麵”的話語,倒是一種提醒。

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體係,其骨架是由道德觀、自然觀、群體觀、整體觀、政治觀、國家觀、世界觀等等構建的,這裏“世界觀”指的是觀察、處理國家與國際體係關係的價值觀。不管用什麼“材料”來“包裝”,都難以遮蓋住裹含在裏麵的國家核心利益觀。

對一個發達的強大國家來說,維護本國的強大和其社會主體階層的利益,無疑是其核心利益、核心價值,誰違背,誰就要付出代價,就有可能被冠以“賣國賊”的稱號。一切都會圍繞這個核心運轉,“排他性”成為這個國家社會主體的自覺邏輯。在其國家核心利益觀的長期侵淫中,媒體從業者也會依照這種邏輯去發現、選擇真實,以其長期接受並根深蒂固的核心價值體係作參照,評判那些來自其價值係統之外的行為方式、發展路徑,作出符合其核心價值體係的相應推論。人們就會看到,麵對真實,“國家利益至上”的無形力量會令一直標榜“客觀公正”的西方媒體人,作出有悖於其一貫新聞主張的、人為的取舍。理解了這種核心價值體係中的驕傲的、生硬的,甚至是偏執的選擇和評判,也就不難理解當今世界種種被稱為“文明衝突”的表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