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不可不知的心理學定律(3)(1 / 3)

課堂精講:

這就是瓦拉赫效應。瓦拉赫效應說的是,人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既有強項也有弱項,人一旦找到自己的智能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取得驚人的成績。

可以說,一個人成功與否,並不僅僅取決於學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更取決於自己能不能揚長避短,善於經營自己的長處。認識自己、發展並經營自己的長處,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

在懂得經營自身長處的同時,我們還應當對自身存在的缺點有清醒的認識。有些缺點如果確實無法彌補,那麼就沒必要在這上麵耗費自己的精力,應當集中精力經營的長處。

課後總結:

幸運之神往往垂青那些揚長避短的人。人生成功的訣竅在於經營自己的長處,使自己的人生增值。

不值得定律:你的心態決定你的選擇

課堂導讀:

倫納德·伯恩斯坦年輕時和美國著名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柯普蘭學習作曲,附帶學習指揮技巧。當他在作曲方麵找到自己的興趣的時候,他的指揮才能被當時的紐約愛樂樂團指揮發現,並被力薦擔任紐約愛樂樂團常任指揮。結果,他一舉成名,在近30年的指揮生涯中,成了愛樂樂團的名片。然而,他並不認為自己是成功的,始終受到“我喜歡創作,可我卻在做指揮”的想法的折磨。

課堂精講:

在人們的眼中,伯恩斯坦是出色的、成功的,但在他自己的眼裏,他並不是成功的。他一生都活在苦惱和矛盾之中,最後也帶著深深的遺憾告別了人世。

不值得定律,指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一個人如果做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抱著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低,即使成功,也不會有多大的成就感;如果在做自認為值得做的事情,哪怕是用西瓜換芝麻,也會感到快樂,並認為每一個進展都很有意義。

“值得”與“不值得”的區別,在於人們的內心如何衡量。如今,不少年輕人在得到一份工作後,都渴望做出成績證明自己,卻認為簡單的小事不值得做,從而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和走向成功的契機,這正是不值得定律的一個明顯體現。

在了解了不值得定律後,我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就要及時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坐標,找到心中的那把標尺。在遇到真正值得做的事時,就應該堅持不懈,盡全力去實現它。

課後總結:

我們應理性地對待心裏的標尺,在眾多選擇中,要認清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然後竭盡全力,把值得做的事情做好。

第4周人生處世的定律

禁果效應:禁果的魅力更強大

課堂導讀:

在《聖經》中,上帝為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建了一個樂園,也就是伊甸園。上帝讓他們住在園中,負責修葺與看管樂園。同時,上帝還特意吩咐他們不能吃善惡樹上的果子。

有一天,夏娃因為禁不住蛇的誘惑,被善惡樹上的果實所吸引,於是摘下樹上的果子,吃了下去。她把果子也給了亞當,亞當也吃了。

後來,上帝得知此事,將他們趕出了伊甸園。同時,上帝懲罰了罪魁禍首——蛇,讓它用肚子走路;責罰夏娃,增加她生產的痛苦;責罰亞當,讓他終身勞作才能從地裏獲得糧食。

課堂精講:

夏娃和亞當為什麼要違背上帝的旨意偷吃禁果?是因為他們饑餓,還是因為他們嘴饞?都不是。這個《聖經》中的故事,揭示了人類的本性中具有的禁果效應。

所謂禁果效應,是指越是禁止的東西或事情,人們越是好奇和關注,充滿窺探的欲望和嚐試的衝動,更加想得到或知道的現象。

禁果效應與人們情緒中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有關。一般來說,無法知曉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觸到的事物對人們有更大的誘惑力,更能促進和強化人們渴望接近和了解的需求。我們常說的吊胃口、賣關子,就是因為人們對信息的完整傳達有著一種期待心理,一旦關鍵信息在接受者心裏形成了接受空白,這種空白就會對被遮蔽的信息產生強烈的召喚,這種“期待—召喚”結構就是禁果效應存在的心理基礎。

禁果效應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禁果效應,可以有效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提升人們的勇氣和意誌,激發人們的行動力,而消極的禁果效應則會給人帶來極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