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每天抽出一小時(上)(2 / 3)

19世紀時有一位瑞典青年,家境很不好,窮困得連肚子都填不飽,更別提入學受教育了。青年雖然在這種環境之下成長,但是絲毫不氣餒,一有多餘的時間就自學,因此學習了許多關於建築和化工方麵的知識。他決心要用自己的所學改變自己的命運。

後來,青年憑著所學的一些知識,進入建築公司當上了小助理。他積極努力地工作,因為表現出色,先後協助了一些著名建築師的工作,在這段時間裏,他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知識,再加上潛在的天分,逐漸在建築界小有名氣,為許多人所肯定。但是,由於他沒有好的學曆和出身背景,所以不管他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打入上流社會,成為地位崇高、有名望的建築師。看到無法實現願望,青年因此鬱鬱終日。

有一天,他在街上遠遠地見到一群侍衛,簇擁著瑞典國王查理四世出訪,他情不自禁地想:“如果我有國王這樣的機遇就好了。”查理四世原來是個法國人,曾是拿破侖身邊的元帥,由於他的卓越才能為老瑞典國王所賞識。因此在臨終之前收他為義子,要他統治瑞典。查理四世不負老瑞典國王的厚望,將瑞典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是,要怎麼樣才能引起國王的注意呢?

青年動起了腦筋。“如果我能建造一個很特殊的建築物,來吸引國王,那就好了!”青年的眼睛一亮,“對呀!國王原來是法國人,如果我在瑞典建造一座類似法國凱旋門的建築物,一定能引起他的注意。”

有了這個想法,於是青年四處奔走,爭取到幾位過去有生意往來的企業家的支持,不久之後就在一座瑞典小城內,蓋起了一座抓住了法國凱旋門神韻的建築物。一天,國王經過小城,看到這個建築物時,驚訝得說不出話來,睹物思情,緬懷過去,引發了他許多的感慨。事後國王特別召見青年,誇讚他的建築技術。受到國王讚賞的青年,忽然之間聲名大噪,各種媒體爭相報道有關他和他的建築作品,他被大家奉為天才。

從此,他不但擠進了上流社會,更一躍成為瑞典建築界大師,身價百倍。

保持自己的本色。

在生活中,追求一個並不適合自己的模式的人很難獲得成功,也很難獲得幸福。保持自己的本色,在順其自然中充分發展自己是最明智的。

伊苔絲·阿雷德太太從小就特別敏感而靦腆,她的身體一直太胖,而她的一張臉使她看起來比實際還胖得多。伊苔絲有一個很古板的母親,她認為把衣服弄得漂亮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她總是對伊苔絲說:“寬衣好穿,窄衣易破。”而母親總照這句話來幫伊苔絲穿衣服。所以,伊苔絲從來不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動,甚至不上體育課。她非常害羞,覺得自己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樣”,完全不討人喜歡。

長大之後,伊苔絲嫁給一個比她大好幾歲的男人,可是她並沒有改變。她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也充滿了自信。伊苔絲盡最大的努力要像他們一樣,可是她做不到。他們為了使伊苔絲開朗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隻是令她更退縮到她的殼裏去。伊苔絲變得緊張不安,躲開了所有的朋友,情形壞到她甚至怕聽到門鈴響。伊苔絲知道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又怕她的丈夫會發現這一點。所以每次他們出現在公共場合的時候,她假裝很開心,結果常常做得太過分。事後伊苔絲會為這個難過好幾天,最後不開心到使她覺得再活下去也沒有什麼道理了,伊苔絲開始想自殺。

後來,是什麼改變了這個不快樂的女人的生活呢?隻是一句隨口說出的話。

隨口說的一句話,改變了伊苔絲的整個生活。有一天,她的婆婆正在談自己怎麼教養她的幾個孩子,她說:“不管事情怎麼樣,我總會要求他們保持本色。”

“保持本色!”就是這句話!在那一刹那之間,伊苔絲才發現自己之所以那麼苦惱,就是因為她一直在試著讓自己適合於一個並不適合自己的模式。

伊苔絲後來回憶道:“在一夜之間我整個改變了。我開始保持本色。我試著研究我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優點,盡我所能去學色彩和服飾知識,盡量以適合我的方式去穿衣服,主動地去交朋友。我參加了一個社團組織——起先是一個很小的社團——他們讓我參加活動,起初我嚇壞了,可是我每發言一次,就增加了一點勇氣。今天我所有的快樂,是我從來沒有想到可能得到的。在教養我自己的孩子時,我也總是把我從痛苦的經驗中所學到的結果教給他們:‘不管事情怎麼樣,總要保持本色。’”

一隻美麗的陶罐。

現實生活中的人各有特色,各有所長。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弱點。最重要的是,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拿自己的長處比別人的短處,也不要盲目自卑。

國王的禦櫥裏有兩隻罐子,一隻是陶的,另一隻是鐵的。驕傲的鐵罐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

“不敢,鐵罐兄弟。”謙虛的陶罐回答說。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鐵罐說著,現出了更加輕蔑的神氣。

“我確實不敢碰你,但不能叫做儒弱。”陶罐爭辯說,“我們生來的任務就是盛東西,並不是用來互相撞碰的。在完成我們的本職任務方麵,我不見得比你差。再說……”

“住嘴!”鐵罐憤怒地說,“你怎麼敢和我相提並論!你等著吧,要不了幾天,你就會破成碎片,消滅了,我卻永遠在這裏,什麼也不怕。”

“何必這樣說呢,”陶罐說,“我們還是和睦相處為好,吵什麼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鐵罐說,“我們走著瞧吧,總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會。

時間過去了,世界上發生了許多事情,王朝覆滅了,宮殿倒塌了,兩隻罐子被遺落在荒涼的場地上。曆史在它們的上麵積滿了渣滓和塵土,一個世紀連著一個世紀。

許多年代以後的一天,人們來到這裏,掘開厚厚的積土,發現了那隻陶罐。

“喲,這裏頭有一隻罐子!”一個人驚訝地說。

“真的,一隻陶罐!”其他的人說,都高興地叫了起來。

大家把陶罐捧起,把它身上的泥土刷掉,擦洗幹淨,和當年在禦櫥的時候完全一樣,樸素、美觀。

“一隻多美的陶罐!”一個人說,“小心點,千萬別把它弄破了,這是古代的東西,很有價值的。”

“謝謝你們!”陶罐興奮地說,“我的兄弟鐵罐就在我的旁邊,請你們把它掘出來吧,它一定悶得夠受的了。”

人們立即動手,翻來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一點鐵罐的影子也沒有。它,不知道什麼年代,已經完全氧化,早就無蹤無影了。

堅持到底的回報。

有的時候我們距離成功隻剩一步,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隻能選擇放棄。

威廉·菲利浦出生於1651年,他的兄弟加起來有二十一個,兄弟姊妹共計二十六人,很顯然,家裏窮得要命。

威廉富於冒險精神而且膽識過人,一心想成為航海家並去漫遊全世界。於是他拜師學習造船技術。在師傅的精心指導下,他完全掌握了這門技術,他回到了波士頓,開始造船,用以從事木材交易。

有一天,有人告訴他,半個多世紀以前,有一隻滿載金銀珠寶的船在波特·德·拉·普拉塔這個地方遇難沉沒,威廉當即決心打撈這艘船撈出那些珍寶。

但威廉太窮了,無力從事這一項大事業,他駕船來到了英國,期望獲得強有力的幫助。查理二世把安基尼玫瑰花號船交給他全權使用。

菲利浦立即率船出發,去尋找那隻西班牙沉船和珍寶。沉船已是五十多年前的事,對於這件事,而今已隻剩下一些傳聞,別無其他線索。菲利浦到此一籌莫展,但他一點也不氣餒,對前途充滿信心。

這對所有的船員來說是一種巨大的鼓舞力量。他和船員們一起用網沿海岸捕捉、搜尋。一連幾周過去,他們打撈上來不少海藻、圓卵石和許多碎石片,這真是令人失望。這種毫無意義的捕撈使海員們大為不滿,他們低聲抱怨菲利浦讓他們幹這種無聊的事情。

終於大夥兒的怨恨白熱化了,人們已公開反抗。有一天,有一個人衝向後甲板,吆喝著要放棄這種航行,不要白白浪費大家的精力。菲利浦可不是那種輕易被嚇倒的人,麵對大夥兒起哄、吼叫,他一點也不慌亂。他立即把帶頭的抓了起來,把其他人趕回了工作崗位。

現在要進行維修,必須把船在附近的一個小島上拋錨,為了減輕船的負荷,船上的大部分貨物也得卸下來。船員們的不滿情緒日益嚴重,一個新的陰謀正在醞釀。岸上的船員們準備把這隻船扣留下來。把菲利浦扔到大海裏去。然後在南海一帶作海盜式巡遊,隨時襲擊西班牙人。

為了實行這個計劃,必須確保船上木工的合作。理所當然,木工被告知參與這件事情。這位木工是一個忠實的人,他立即把這件事報告了船長。菲利浦覺得事態嚴重,他當即與這位木工商量哪些人是忠實可靠的,隨即把這些可靠的人集合起來,把船上的槍支彈藥運下來,控製海岸線,並立即命令船停下來。當叛亂者出現後,菲利浦警告他們,如果他們膽敢接近儲藏室,他就要開槍了。叛亂的士兵不敢過來!在槍杆子的掩護下,儲藏室又搬回到了船上。

叛亂的士兵害怕被拋棄在這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他們紛紛放下武器,請求回到各自的崗位上。菲利浦準許了他們的請求,於是大家都回到船上。

為了防止意外,菲利浦采取了嚴密的警衛措施。菲利浦抓住一切機會把一些叛亂分子送上岸,把其他可靠的人安置在他們的崗位上,確保萬無一失。

但在進一步積極從事搜索工作以前,他認為必須把船開回英國加以修理。這一趟航行看似平淡。實則驚心動魄。菲利浦這個人有一個特點,就是越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他愈堅強,他認為真正的希望往往隱藏於堅強的意誌中。無疑地,他這種頑強的意誌和誌在必得的信心感染了大家。

有一天,一位海員從船邊清澈的海水向底下看,他發現在海底岩石的縫隙中長著一種奇怪的海底植物。他叫了一位印度潛水高手下水取一些上來看看。這位印度潛水員撲通一聲潛入了海底。他取上來一些水生植物,並報告說在這兒的海底下有槍支。大夥兒起初對這一消息表示懷疑,但進一步的調查證實了這位潛水員的判斷。這一發現非同小可。人們的精神為之一振。

打撈工作立刻開始,海底探測儀與潛水員配合進行捕撈。短短幾天時間,打撈上來的珠寶價值三十萬英鎊,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菲利浦帶著這批珍寶起航回國。他一到達英國,就有人向國王建議依法沒收他的船隻和所獲珠寶財物,借口就是菲利浦在向國王懇請許可時,並沒有提供有關這一行動的準確情報。

但國王認為菲利浦是一個誠信可靠的人。所獲珠寶確實價值驚人,但也應該在菲利浦與其他同去的人之間分配。國王賞賜給菲利浦兩萬英鎊。為了嘉獎菲利浦這一勇敢的行為,讚揚他誠信的品格,國王授予菲利浦“爵士”的光榮稱號,並任命他為新英格蘭郡長,他在任職期間,為了捍衛祖國的利益,曾英勇出擊魯爾港和魁北克的法國殖民者。他曾出任馬塞諸塞州的總督。後來他卸任回到英國,1695年於倫敦逝世。

有的時候我們距離成功隻剩一步,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隻能選擇放棄。當別人在我們的基礎上輕易取得了勝利,我們又會後悔莫及。因為隻要我們再堅持一陣子,所有的付出就會得到應有的回報;可是事實上,我們一無所獲。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樣的故事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