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最基礎的營養平衡(1 / 3)

合理的膳食安排能為大腦提供均衡完整的能量,有助於孩子智力、記憶力和注意力的提高。失衡的飲食則使大腦無法啟動相應的功能,長時間處於營養攝入不平衡則會使孩子的大腦發育速度遠遜同齡人。

因此,孩子的飲食問題是每位父母必須重視的關鍵問題。簡單來說,平時我們飲食中涉及到的可以主要分為五類:

主食——即五穀雜糧,這些碳水化合物是孩子成長的能量之源;

葷菜——即魚肉蛋,主要提供動物性蛋白質和礦物質維生素,對孩子發育有重要作用;

素食——即水果蔬菜,主要提供大量而豐富的維生素;

營養品——奶製品和豆製品含有其他食物難以替代的營養,是孩子飲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零食——就營養價值而言,零食的營養不多,害處不少,但起美味卻使他成為孩子飲食中不可回避的一部份。

雖然看來隻有簡簡單單的五部分,營養膳食學家們也已經給出了非常合理的搭配:主食六到十一份,水果蔬菜五到九份,魚肉蛋和營養品各兩到三份,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口味和愛好就是一切,要讓他們的飲食做到最基礎的平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一節 遲鈍舌頭是這樣煉成的

主角:我的兒子

年齡:8歲

我是一個美食動物,也是一個雜食動物,不管是八大菜係,還是外國美食,我都能吃得津津有味,並且樂此不疲。久而久之,我品嚐美食的功力也開始登堂入室,能嚐出各種菜肴的火候是不是恰當,原料是不是新鮮,配料是不是齊全,搖頭晃腦評價半天。

他們說,我有一條敏感的舌頭,能嚐出一般人嚐不出的味道。對此我沾沾自喜,自以為成了美食家的一員。

不想這個讓我小小驕傲了一番的優點似乎遺傳到了我兒子身上,糟糕的是他竟然因此拒吃任何蔬菜,理由是“有股草味。”

如果桌上放著一盤炒青菜,他就會撇嘴:“我又不是馬,為什麼天天吃草。”

如果叫他吃口涼拌青菜,他就會擠眉弄眼:“好臭好臭,一股怪味。”

如果想讓他喝點菜湯,他就會苦著臉說:“好苦的東西,我要吐了。”

一開始我還以為他隻是不愛吃芹菜、蒜苗這類味道比較刺激的蔬菜,也罷,就像有的人吃不慣狗肉,有的人聞聞臭豆腐就想吐一樣,不是不可以理解。但是兒子竟然是全麵厭惡任何蔬菜。

“真的,真的有股怪味。”兒子很認真地對我說,黑黑的眼睛忽閃忽閃透露著真實,我實在無法不相信這樣一雙眼睛。可是事實就是,連我這樣備受稱讚的靈敏舌頭也吃不出任何所謂“草”的怪味,而不管我用什麼方法烹調,兒子還是說有怪味無法下咽。

難道我兒子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一條了不得的敏感舌頭?

這時候有姐妹指點我,說這根本不是味蕾發達的問題,而是我兒子有心病,老是覺得蔬菜有草味,越這麼想,越覺得菜裏的確有草味,純粹是疑人偷斧的蔬菜版。

“你叫他別想什麼草味,就這麼吃就好了。”她說。

可是在嚐試的時候,我失敗了。盡管我努力叫兒子別去想什麼草味他也把小腦袋點得雞啄米似的,可是他還是吃出了那股怪味。

“媽媽,真的有味道,不是我想象出來的,我沒騙你。”兒子有些委屈。

我沒有辯駁,感覺是很主觀的東西,沒有擺在眼前的事實之前,任何人都會覺得自己的感受百分百符合實際。成年人或許還懂得反省思考,而孩子卻想不到那麼多,隻會把自己的感受當成事實。如果我隨便質疑孩子的感受,認為他是在說謊,那麼對孩子來說就是將不存在的罪名加在他身上並且給予批判,那麼他以後在說出自己真實想法的時候就會有顧慮,可能就會為了避免責備而故意編造謊言,甚至養成欺騙的習慣。

孩子的教育,任何事情都不是小事。所以我知道老覺得蔬菜有草味是孩子的心理問題,還是沒有辯駁,希望將證據擺在他眼前,讓他自己意識到問題所在。

第二天,我包了餃子做晚飯,告訴兒子是鮮肉餃沒放蔬菜,兒子吃得很開心,還稱讚今天的餃子不油膩,很爽口。

等他吃完我才告訴他,餃子餡裏邊有他很不愛吃的一種“草”——茭白,隻是剁得細,他沒發覺。

兒子開始不信,可是等我破開一個餃子,挑出裏邊的茭白顆粒給他看,他才承認自己的確沒有吃到茭白的“草”味。

這個結果我早有預料。孩子拒吃某一種菜,很可能是以前某次不愉快的體驗,使他把草味道和蔬菜聯係在一起,此後遇見這種食物都會之後遇見這種食物都會喚起腦內的相關記憶,印象一次次加深甚至就會以此代替真實的味覺感受。他無法分辨到底是味蕾的感受還是大腦在欺騙自己,所以都會覺得菜有草味。

而事實上蔬菜並沒有他說的那種怪味,所以當我剁細了茭白讓他沒有發覺自己吃的是什麼餡製成的餃子後,他看不見,吃不出,也不知道,大腦無法把所吃的東西和草聯係在一起,他也就嚐不到那種難吃的怪味了。

從那以後,我經常幹這種“欺騙”兒子的事情,老是讓他吃掉精心製作具有欺騙性的蔬菜後才告訴他事實,讓他對自己被大腦欺騙有所覺察,同時一次次逐漸減弱他頭腦中“草味”和蔬菜的聯係,慢慢的,他對蔬菜也不那麼反感了,開始從吃混在肉裏菜,到吃肉邊菜,再到吃小片的蔬菜,最後正常食用蔬菜。

不吃蔬菜的日子,就這麼過去了。終於,我不必再為他缺乏維生素擔心了。

聰明媽媽智慧書

疑人偷斧是典型的主觀意念幹擾現象,即當錯誤的觀念形成後,便把這種觀念投射到知覺對象上,主觀地增添了許多實際上並不存在的東西。

孩子對世界的觀察能力較弱,很容易在初期形成錯誤的觀念,如果不及時糾正,這種錯誤的觀念就會不斷得到強化,最終演變成成長教育中的大問題。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第一印象的正確性,並且在孩子認知出現偏差的時候積極糾正,不可拖延。

切斷錯誤的味覺聯想——如何讓孩子吃下“有怪味”的食物

用掩蓋性強的調料進行製作。

咖喱、番茄醬、黑胡椒汁這類味道濃烈的調料能很大程度上遮蓋食材原本的味道,讓孩子原本抗拒的食物味道變得不易辨別,讓他們難以感受到所謂的“怪味”,最後承認其實沒有所謂的怪味。

讓原料變得更不易察覺。

把孩子不喜歡的食物顆粒減小,例如碾磨、榨汁、切碎、剁爛、攪拌,讓他們吃的時候注意不到這些外觀已經改變的食物,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吃掉原本拒絕的食物。

讓孩子愛吃的菜做掩護。

如果孩子對某種食物或菜式特別偏愛,那麼不妨將他們排斥的食物混合在一起,例如炸雞的同時也炸些茄盒,吃火鍋的時候燙些小片的蔬菜,讓他們用喜愛的方式調劑對不喜歡食物的抗拒,慢慢習慣和淡忘原本很在意的怪味。

對味道進行過渡。

假如孩子討厭牛奶這類味道強烈的食品,那麼不妨從低奶味的食品過渡。從雪糕這樣孩子多半喜聞樂見的零食開始,到奶味較重的冰淇淋,到大量使用牛奶的奶昔、奶油,讓孩子逐漸習慣原來討厭的味道。

第二節 眼不見為淨

主角:我的兒子

年齡:13歲

兒子不吃蔬菜的問題輕鬆解決後,我以為不會再有什麼麻煩。可是萬萬想不到的是,上初中一段時間後,他竟然開始抗拒一些葷菜。

在我接觸的成年和未成年男性中,大部分都是無肉不歡的肉食粉絲,剩下的也都是肉食愛好者,女性朋友中有好吃素的,但男性中還真是沒見過不愛吃葷菜的人。為什麼我兒子就是這個異類?

以前還擔心過兒子過分愛吃肉不愛吃蔬菜會導致營養不均衡長成小胖墩,可是現在我卻要開始擔心他會不會因為脂肪攝入不夠變成豆芽菜。要知道中國的傳統飲食習慣中鋅攝入本來就不太夠,這下怎麼了得?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可是不管我怎麼對他說道理,講事情的嚴重性,還半開玩笑地對他說以後都沒有寶寶哦,兒子還是一臉苦相,看見葷菜就皺起眉頭,有時候還情不自禁地做出想嘔吐的表情,連以往最受他喜歡的紅燒肉都不例外。

為什麼會突然變成這個樣子?難道是唐僧轉世附體?我可是個無神論者,絕不相信這種無稽的事情。可是事實又擺在麵前,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朋友提醒我說是不是兒子看到什麼惡心的場麵對肉類產生了聯想,所以難以下咽。可是我怎麼問兒子都說沒看過什麼不該看的,想想他上學放學學校家裏兩點一線,還真沒時間去看什麼不該看的。

就在兒子拒絕吃葷菜半個月的一天晚上,我做了一桌香噴噴的菜苦勸他無效後,突然情緒爆發,歇斯底裏地哭起來。

那一刻,我真的覺得自己很無助,為什麼就是一個吃飯,剛解決了一個問題又來一個問題,根本沒有辦法招架,連原因都找不到。

老公和兒子嚇傻了,一個勁安慰我。可是我卻越哭越厲害,從兒子吃飯上的挫敗開始,平時生活積累的一些雞毛蒜皮的委屈也湧上心頭,越發覺得自己好沒用好可憐,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

最後兒子吞吞吐吐地說:“媽媽,不要怪我,我不是有意騙你的,我就是看了不該看的東西。以前你問我,我怕你生氣不敢跟你說。現在我知道我錯了,你不要哭了好不好。”

原來兒子有同學帶了PSP遊戲機到學校去玩,裏邊拷有一些兒童不宜的片子,包括一部很血腥的A片,詳細講述了怎麼把一個少女淩虐至死之後製作成各種菜肴。

哎,這樣的片子我現在想想都覺得惡心,何況才12歲沒什麼心理承受能力的小孩子。難怪他一連好多天不肯吃肉。

問題根源找到了,問題解決就解決了一半。我每天準備好原料等他放學回家,讓他到廚房看著我做,慢慢消除他對肉食的恐懼感,讓他親眼見到從原料到成品的過程,以免產生不正當的懷疑——要知道他的媽媽絕對不是孫二娘,做的也不是人肉包子。

我還購買了一些有漂亮美食圖片的菜譜,下載了很多關於美食製作的視頻給他看,以更多關於肉食“美”的聯想代替那段不愉快的觀片經曆。

在我關於“美”食的狂轟濫炸下,兒子逐漸消除了那部A片的不良影響,又開始大口吃肉了。因為長身體的年紀,吃得比以前還多了呢。

而我,又重新開始擔心他會不會因此吃成一個小胖墩了。

聰明媽媽智慧書

鋅是保持促進性發育和性活動的主要元素之一,有生命的火花之稱。它還能促進淋巴細胞增殖和活動,維護身體防禦與愈合能力。美國一大學研究發現聰明學習好的青少年體內含鋅量也普遍高於平均水準。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承認每天應攝入15毫克的鋅,而我國男性平均每天攝入鋅僅9毫克,遠遠不達標。平時常吃的主食和蛋類中幾乎不含鋅,而瘦肉中含有大量鋅,每一百克中高達3~5毫克,並且肉類中的動物性蛋白質分解後產生的氨基酸還能促進鋅吸收,所以對於成長中的男孩,吃肉不但必要,還應該保證一定的量和質,食補的效果遠好於專門補充鋅的營養品。

對付孩子突發的針對性挑食三步走

第一步:找到問題的根源。

突發的針對性挑食往往是因為孩子最近某種經曆的影響,而孩子可能因為害怕、害羞等其他原因不願主動對父母講述。所以一定要耐心溝通,找到問題結症所在。一定要對症下壓,否則任何努力都是白搭。

第二步:調整自我態度。

孩子突發的針對性挑食因為事前沒有先例,很容易被父母誤認為是撒嬌、頑皮等主觀行為,因為表現出責備、厭惡、不耐煩等態度,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抵觸情緒,使得孩子更不願和你溝通,結果無法找到他為什麼突然抗拒這種食物的根源。調整心態,認真溝通,消除孩子的戒備心理,你才能找到問題所在。

第三步:消除不良影響。

找到問題結症後,就要著手消除這些經曆對孩子的不良影響。一般來說,可以有糾正法和稀釋法兩種,即用正確的印象代替錯誤的印象和用大量的正麵印象衝抵孩子的負麵印象,從而消除他對這種食物的抗拒感。

第三節 有趣的角色扮演

主角:珍珍的女兒

年齡:7歲

消除了對肉類食物恐懼感的兒子還是那麼愛吃肉,我想這根源於我和老公都很喜歡吃肉。不光我們,連我們身邊的朋友,甚至朋友的孩子都很愛吃肉,實實在在是物以類聚人按群分的活例子。

珍珍是我的發小,也是肉食猛將一名,她女兒看起來斯斯文文一個小女生,居然也虎母無犬女,對肉類十分鍾愛。

雖然她並不是一點不吃蔬菜,隻要你叫她吃或者夾給她她也能大口大口吃下去,但是隻要沒有外力幹擾,她是絕對不會主動去吃蔬菜的,隻會往著葷菜一陣猛攻,等你發現了想叫她吃點蔬菜吧,她已經吃完了,總不能逼著她硬撐吧。

珍珍也有意做些全素的晚餐,但是她女兒就會可憐巴巴地望著她:“媽媽,我想吃肉。”珍珍後來跟我說,她當時就想到電影電視裏麵看的逃難啊、小乞丐啊、被後母虐待的那些角色,心疼得不得了,實在不忍心讓自己的掌上明珠也過那種日子。

“反正我記得每頓飯都提醒她吃點菜就好。”珍珍如是說。

可是人不是神仙,總有走神健忘的時候。珍珍雖然關心女兒,還是做不到每頓飯都提醒她吃菜。結果呢,小姑娘大魚大肉吃了不少,蔬菜攝入少得可憐。

珍珍也試過在家用配食的方法,就像外邊快餐店一樣事先分配好葷菜素菜米飯湯給每個人。可是女兒吃掉自己的葷菜後嚷嚷不夠,等到吃掉加菜,又沒肚子吃蔬菜了。

我想了個主意告訴珍珍:“要不我們來試試俄羅斯方塊法吃飯?”

俄羅斯方塊是我們小時候風靡一時的遊戲,有個規律就是你要想消除下麵的方塊就得先消除蓋在它們上麵的方塊。給珍珍女兒準備的飯也一樣,好吃的葷菜被米飯蔬菜壓在下麵,埋得嚴嚴實實的。要吃到葷菜,必須吃掉上麵的蔬菜才行。

這下好了,珍珍女兒的全部注意力都在“挖寶”上麵,認認真真地扮演著女版印第安·瓊斯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