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了解植物,讓生活充滿快樂(1 / 3)

1.莖

莖的外部形態

莖是使植物在陸地上生長的重要部分。植物的莖上生長著枝葉和腋芽的部位被稱為節,植物莖的節與節之間稱為節間。莖主要的形態特征就是要具備節與節間,並不是根和節間之分,而且植物的根部是不長葉子的,這也是植物的根和莖在外形上的主要區別點。人們將植物葉柄和莖之間的夾角處稱之為葉腋,在植物的莖技頂端和葉腋均生有嫩芽。植物莖上的葉痕是葉子脫落後留下的痕跡;出現托葉痕是植物的托葉在脫落後留下的痕跡;芽鱗痕是包被芽的鱗片脫落後留下的疤痕;皮孔是莖枝表麵隆起呈裂隙狀的小孔常呈淺褐色。

芽及其類型

人們稱植物的枝條、花或花序的原始體稱為芽。按照植物芽體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定牙、不定芽、葉芽、花芽、混合芽、裸芽、鱗芽、活動芽和休眠芽等類型。

定芽與不定芽:在頂芽和腋芽等固定位置生長出來的嫩芽,稱為定芽。由老根、老莖、葉上長出的芽,由於生長的位置不固定,所以稱為不定芽。

葉芽、花芽和混合芽:在營養枝條上生長的原始體叫葉芽;花或花序的原始體叫花芽;混合芽是既發育形成葉,又形成花或花序的芽。

裸芽和鱗芽:外圍有芽鱗片包被的芽叫鱗芽,無芽鱗片的叫裸芽。

活動芽和休眠芽:能在當年生長季節萌發生長的芽稱為活動芽;溫帶木本植物枝條下部的芽,即使在生長季節也不萌發,暫時處於休眠狀態的芽稱為休眠芽;創傷等刺激可打破休眠狀態使休眠芽變為活動芽。

莖的分類和生長習性

根據植物生長習性的不同,植物的莖體也就不同

直立莖:就是指植物的莖直立的生長於地麵上,不需要依附其他任何物體,常見的有紫蘇、杜仲、鬆、杉等體積比較高大的植物。

藤本莖的植物根據不同植物習性的不同,又可分為纏繞莖、攀緣莖和匍匐莖。

(l)纏繞莖

這種植物體的莖細長,喜歡以螺旋狀的形式纏繞在其他物體上,其中五味於、薄草類的植物呈順時針方向纏繞纏繞物體;牽牛、馬兜鈴則是呈逆時針方向纏繞物體;何首烏、獄猴桃則喜歡無規律的方式纏繞物體。

(2)攀援莖

這種植物的莖體細長,需要攀援物體的結構才能使其的莖得到良好的生長,在這其中括樓、葡萄等植物的攀援結構是莖卷須;而豌豆的攀援結構是時卷須;爬山虎的攀援結構是吸盤;鉤藤、蒲草的攀援結構是鉤、刺;絡石、薛荔的攀援結構是不定根。

(3)匍匐莖

這種植物的莖細長,喜歡平臥地麵,沿地麵蔓延生長,在其枝節上生有不定根,可以在其生長的過程中,從地麵吸收到大量的養分。如連錢草、積雪草、紅薯等植物;其節上不產生不定根的植物莖被為平臥莖,如榮獲、地錦等植物。

除去以上所述植物莖的類型,還可以根據植物莖質地的不同,分為草質藤本植物和木質藤本植物。

莖的分枝

不論是哪一種植物,其植物莖的分枝都有一定的規律和方式,根據其分支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單軸分枝、合軸分枝、假二叉分枝和禾本科植物的分蘖這四種。

單軸分枝

這種分枝方式的特點是主莖頂芽的生長活動始終占優勢,形成直立而明顯的主幹,其他各級的分枝狀態依次變小。木材經濟用樹的分枝方式多為單軸分枝。

合軸分枝

這種分枝方式的特點是主莖頂芽生長活動形成一段主軸後即停止生長或形成花芽,由下側的一個腋芽代替主芽繼續生長,又形成一段主軸,之後又停止生長或形成花芽,再由其下側的腋芽接替生長,一直如此反複的生長下去,因此,這種植物的主軸是由主莖和相繼接替的各級側枝共同組成,稱為合軸分枝。合軸分枝可產生較多的分枝和較多的花芽,因此在很多果樹的種植方法應用到這種分枝方式。

假二叉分枝

這種分枝方式重要常見於具有對生葉序的植物中,這種植物主莖的頂芽活動到一定的時間就停止生長或死亡,由頂芽下麵的一對腋芽同時生長形成兩個分枝。每個分枝的頂芽活動到一定時候又停止生長,再由其下麵的一對腋芽同時生長,一直如此反複的生長下去,就會形成許多二叉狀的分枝,因不是由植物頂端分生組織形成的分枝,故稱為假二叉分枝。

禾本科植物的分蘖

禾本科植物在莖基部密集的節上產生側枝,並同時在節上產生不定根的現象稱為分蘖。人們把這樣形成的側枝稱為分蘖,由主莖基部產生的側枝稱為一級分蘖,一級分蘖基部產生的側枝稱為二級分蘖,依此類推。

2.根

根是植物汲取營養、滋養生命的主要生存方式。植物的根有很多的類型,對於植物的標準可以根據植物的不同種類而有不同的劃分。

根部

按照根的發生來劃分

1.主根

主根就是種子萌發時,最先生長並不斷垂直向下生長的那部分。如大家所熟悉的蠶豆,當它發芽時,突破種皮向外伸出呈白色條狀的就是根,以後不斷向下生長即形成主根。和蠶豆一樣的蔬菜黃豆芽、綠豆芽,向外生長的眾多白色物質就是它們的主根。

2.側根

側根就是當生長到一定長度後的主根,產生的一些分枝。在黃豆芽、綠豆芽中,當主根長得較長時,就會在主根的末端側麵生長出一些分枝,這就是側根。側根生長過程中,可能再分枝,形成新的側根,這就是第二級側根,當然還可以有第三級、第四級……這種側根的生長隻要不受外界的影響就會不受限製的瘋長,但是主根隻有一條。

3.不定根

不定根不是來自主根和側根的生長地,而是在的植物生長過程中從莖上或葉上長出的根。例如剪取一段垂柳枝條,插在潮濕的泥土中,不久在插入泥中的莖上長出了根,這就是不定根。一個水仙頭,放在水中沒幾天,在它的底部密集地生出一環根,這也是不定根。不定根也可以分為有側根和無側根兩類植物,如垂柳的不定根就有分枝的側根,而水仙的不定根就沒有分枝。

按照根的功能來劃分

1.貯藏根

貯藏根是能貯藏養料的地下生長根,它們的形態多樣,一般兩年以上的草本植物才會有出艙根。它所貯藏的養料是為了供越冬植物第二年的生長發育。貯藏根也可以根據它的發育部位而把同期根分成肉質根和塊根二類。

(1)肉質根

由主根發育而成的肉質直根僅有一個肉質直根,在肉質直根的近地麵一端的頂部,有一段節間極短的莖,其下由肥大的主根構成肉質直根的主部,有一段節間極短的莖,其下由肥大的主根構成肉質直根的主體,一般不分枝,僅在肥大的肉質直根上先有細小須狀的側根。例如蘿卜、胡蘿卜的食用部分即屬肉直根。根據它們的外形而言,最常見的有圓柱狀根、圓錐狀根、圓球狀根。其中我們常見的蒲公英、黃芪就屬於圓柱狀根,圓蘿卜屬於圓球狀根,而更常見的胡蘿卜屬於圓錐狀根。

(2)塊根

可以大量的生長的塊根是由同樣可以大量生長的側根或不定根的局部膨大而成。塊根不僅與肉質直根的來源不同,它們的構造也不同,在塊根的近地表一端的頂部,沒有莖的部分,整個塊根全部由根的膨大而形成。番薯在地下形成的肥大部分,就是最常見的塊根,其他還有大麗花、何首烏、百部、麥冬等植物,都具有塊根。根據塊根的外形,呈紡錘狀的稱紡錘狀根,呈塊狀的稱塊狀根,前者如百部,後者如番薯、何首烏。一般不同的植物的塊根會有不同的大小、色澤和質地,人們也可以以此作為識別不同植物的依據。

2.氣生根

生長在地表以上的氣生根是比較特殊的一類根,因為它不僅可以起到呼吸的作用,還可以起到支撐植物體向上生長的作用,常見於多年生的草本或木本植物中。根據氣生根的功能不同,也可把氣生根分為攀援根、支柱根、呼氣根三種。

(1)攀援根

攀援根通常生長於植物的藤莖之上,它生長的主要目的就是借助於細長柔弱的莖攀附在其他物體上,使植物的主幹可以領先其他物體向上生長,這類攀援根也就是不定根,常見於常春藤、淩霄一類的藤本植物。

(2)支柱根

支柱根也屬於不定根,主要是從莖杆上或莖節上生長出的向下深入土中的不定根,它們的作用主要就是為了支持植物的直立生長。通常支柱根可見於玉米、甘蔗,在它們莖杆的基部接近地表的幾個節上,在節的四周生出許多不定根,它斜向伸入土中,支持玉米、甘蔗的直立,減少倒伏。常見的長有支柱根的樹木有生長在我國南方的榕樹和江浙溫室中的印度橡膠樹。

(3)呼吸根

和前兩種一樣呼吸根也是不定根,有些長期生活在缺氧的環境中的植物,為了適應為界的環境逐步形成了一種為了露出地表或水麵而向上生長的不定根。它們隻有這樣才能吸取大氣中的氣體,以補充土壤中氧氣的不足。在上海中山公園,生長在小島上的落羽杉林下,它的氣根從地麵向上生長高達數十厘米,直徑粗10厘米以上,堪稱當地的一奇。此外,在多年生草本植物吊蘭中,不僅有許多粗短的氣生根還有垂向土中生長的支柱根。

3.寄生根

寄生根是寄生在其他植物的身上吸取現成養料的一種植物。它能直接生長在寄主的組織中,從寄主體內吸取的養料,所以叫做寄生根。不過如果想靠寄生根識別植物不太可能。

按照根的總體形態來分

根的總體形態,就是指植物的主根、側根、不定根,以及不定根上的側根的整體形態,按照根係形態可分為直根係和須根係兩種類型。

1.直根係

直根係主要包括主根和側根,一般主根的發育都比較旺盛,所以它的粗度與長度都極易與側根區別,直根係的植物主要有雪鬆、石榴、蠶豆、蒲公英等。

2.須根係

須根係的主根並不發達,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不定根,須根係的主根在很早就停止生長,由莖的基部生出許多較長而粗細大致相同,呈須狀或纖維狀的根,這種根係稱為須根係,例生活中常見的水稻、玉米、小麥蔥、蒜等植物的根係都屬於須根係植物。

對於植物根係類型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識別不少的植物,因為就算不同植株之間的形態會有一些差異,但它的根係類型是不會互變。在20多萬種高等植物中,屬於須根係的植物約有1/4,屬於直根係類型的約占3/4。我們可以利用根係的類型來區別某些植物,特別是在區別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這兩大類時,根係類型是一個重要標誌。因為幾乎所有的單子葉植物的根係是須根係,而絕大多數雙子葉植物的根係是相根係。草本植物有直根係和須根係兩種類型,而木本植物大多是須根係植物。

3.葉子

盡管不同的植物會有不同的葉子形態,但是不變的就是它們都是由葉片、葉柄和葉托構成的。完整含有葉片、葉柄和葉托的葉子稱完全葉。有些植物的葉子沒有葉托,還有的葉子沒有葉柄,也有個別植物的葉子沒有葉片。葉子裏含有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葉綠體,而葉麵的氣孔供植物進行蒸騰。

葉子的組成

(1)葉片

葉片的表皮由一層起保護作用的細胞組成,它們排列緊密、無色透明。葉子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是位於上下表皮之間的綠色薄壁組織,也就是葉肉,它的細胞內含有大量的葉綠體。大多數植物的葉片在枝上取橫向的位置生長,葉片有上、下麵之分。上麵是受光的一麵,呈深綠色。下麵為背光的一麵,為淡綠色。有的葉子會因為兩麵受光情況不同,而使兩麵的葉肉組織產生分化,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異麵葉。

還有許多植物的葉子是近乎直立的生長狀態,所以它們的葉子兩麵均可受光,因而內部的葉肉組織比較均衡,並沒有明顯的組織分化,這樣的葉稱等麵葉,如玉米、小麥、胡楊。在異麵葉中,近上表皮的葉肉組織細胞呈長柱形,排列緊密整齊,其長軸常與葉表麵垂直,呈柵欄狀,故稱柵欄組織,柵欄組織細胞的層數,因植物種類而異,通常為1~3層。靠近下表皮的葉肉被稱為海綿組織,因為它的細胞內葉綠體的含量較少,而且呈不規劃形狀,細胞間隙疏散,呈海綿狀。

(2)葉柄

葉柄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載體,把上麵的葉片與下麵的莖相連。葉柄通常位於葉片的基部,但是也有少數植物的葉柄生在葉片的中央或者略偏下方,如蓮、千金藤等。葉柄的形態一般都是細圓柱形、扁平形或具溝槽形。

(3)托葉

早於葉片長出的托葉是生長在葉柄附近的細小綠色或膜質片狀物。它早期起著保護幼葉和芽的作用。托葉一般較細小,形狀、大小因植物種類不同差異甚大。在有些植物中,托葉的存在是短暫的,隨著葉片的生長,托葉很快就脫落,僅留下一個不為人所注意的生長托葉的痕跡,如石楠的托葉。還有些植物的托葉生命力比較頑強,它們可以和葉片生存在整個生長季節,如茜草、龍芽草等。

葉子的形態

植物的葉子和形形色色的人類一樣,都有著各自獨特的形態。對於葉子有鱗形、卵形、圓形、菱形、扇形、提琴形等各具特色的形狀。世界上找不出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葉子不光形狀不同,各種形狀的邊緣也不同,葉子的邊緣稱葉裂。我國古代“鋸”的發明者魯班,就是受葉裂的啟發而靈感突閃。

有些植物為了適應外界的生活環境,而在葉子的組織上發生態變,最典型的是沙漠中的仙人掌植物,仙人掌的葉子退化成針葉狀,就是為了節製蒸騰盡量保存體內的水分。

4.花

花是種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可以為植物繁殖後代,一般典型的花都生長著花萼、花瓣和產生生殖細胞的雄蕊與雌蕊,各種顏色的花豔麗清香用以吸引昆蟲。

絕大多數人認為被子植物是真正的花,但是也有些學者認為裸子植物的孢子葉球也屬於“花”,隻是一般隻有被子植物才被稱為是有花植物。

罌粟屬的植物又被稱為是“年生植物”,因為盡管他們生長得非常快,但是開花和死亡都在一年之內。但是更多的植物都能存活很長的時間,這樣的植物叫做“多年生植物。”花的芽體是一種被塞滿了的“小提箱”。它由一層堅韌的外皮覆蓋著,能防止它受到傷害。在裏麵,花的不同部分被緊緊地裹起來,因此它們僅占據很小的空間。當芽體生長時,花在裏麵展開。很快,花開始變大,以至於芽體不能再容納它們,然後它們開始綻放出花朵。一般的花朵都可以用它們的色彩和香味來吸引昆蟲,蜜蜂們會根據花的顏色來找自己喜歡的花蜜。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昆蟲在花間飛舞不停,它們是在忙著傳播花粉。它們在各類花朵中忙采集自己想要的花蜜時也就幫花朵傳播了花粉。一種植物直到兩種花粉囊結合起來時才發育種子。一種花粉囊叫胚珠,胚珠是在花的底部形成的,它們由子房保護著;另一種花粉囊叫做花粉粒,花粉粒需要和來自其他花的胚珠相結合,因此,花粉必須要從一朵花上轉移到另一朵花上。大王花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因為一朵大王花的直徑有一米左右,不過和其他的花味道不同,大王花很臭,所以給大王花傳粉的使者也不同,它們不再是可愛的小蜜蜂,而是很多人都討厭的蒼蠅。夏天的空氣中含有大量的花粉,所以很多對花粉過敏的人聞到後就會不停地打噴嚏。

花的結構

一般的觀點都認為花的結構本質是一個節間縮短的變態短枝,花的形態、結構等和葉的一般性質相似。首先提出這一觀點的是德國的詩人、劇作家與博物學家歌德,他認為花是適合於繁殖作用的變態枝。這一觀點得到眾多證據的支持,而且對於多數被子植物花的結構也可以給出合理的解釋,因而這一觀念至今還在延用。

一朵完整的花一般由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六個部分組成。其中花梗與花托相當於枝的部分,其餘四部分相當於枝上的變態葉,常合稱為花部。一朵四部俱全的花稱為完全花,缺少其中的任一部分則稱為不完全花。花的各部分及花序為了適應長期的進化而產生了各式各樣的適應性變異,所以花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基本上有多少類型的種子,就有多少種花的樣式。

花的種類

一般常用的木本花卉:桃、梅花、牡丹、海棠、玉蘭、木筆、紫荊、連翹、金鍾、丁香、紫藤、杜鵑花、石榴花、含笑花、白蘭花、茉莉花、梔子花、桂花、木芙蓉、臘梅、免牙紅、銀芽柳、山茶花、迎春等。

一般常用的草本花卉:春蘭、香堇、慈菇花、風信子、鬱金香、紫羅蘭、金魚草、長春菊、瓜葉菊、香豌豆、夏蘭、石竹、石蒜、荷花、翠菊、睡蓮、芍藥、福祿考、晚香玉、萬壽菊、千日紅、建蘭、晚香玉、鈴蘭報歲蘭、慈茹花、大岩桐、水仙、小草蘭、瓜葉菊、蒲包花、免子花、入臘紅、三色堇、百日草、雞冠花、一串紅、孔雀草、大波斯菊、金盞菊、非洲鳳仙花、菊花、非洲菊、觀賞鳳梨類、射幹、非洲紫羅蘭、天堂鳥、炮竹紅、菊花、康乃馨、花燭、滿天星、非洲菊、星辰花等。

花的生長過程

植物內在的遺傳基因決定了花芽分化形成的時期和方式。植物花的形成,不僅需要營養生長的完成,並需要生殖階段的完成。植物生長到一定階段後能否成花,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由光照和溫度等環境因素所決定,許多植物進入生殖時期之前會受到晝夜相對長度的變化和溫度的影響。

在頂端誘發成花時,營養莖端的分生組織細胞會明顯變得濃厚,原來的大液泡會分散成許多小液泡。其他細胞器,特別是線粒體數目大為增加,細胞的呼吸作用增強。以後,小液泡又明顯增多變大,並伴有細胞核的增大,核仁的體積也顯著增加。在這種增大的細胞核內,分散的染色體和濃縮的染色質的比率,在誘發的分生組織要比營養莖端上的高。這時頂端分生組織的細胞內,RNA合成加速,隨著新的核糖體的形成,總蛋白質數量也增加。另外,頂端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會隨著成花因素的刺激而迅速向上攀升。

誘發期後,就會發生DNA的合成和分裂活動的繼續。等到細胞的數量增多到一定的數量時就會發生出花原基。上述這一發生過程,也就是通常指的花形態發生時期。成花的分生組織的發生頂端分生組織在進入到生殖時期後,有相當明顯的形態改變。這些變化與營養階段無限生長的停止和各種方式產生側生附屬器有密切關係。在營養生長時期,頂端分生組織在新的葉間隔期開始以前,向上生長和增寬。相反,在花發育時,花器官的連續發生會造成頂端分生組織麵積的逐漸減少。有些花在心皮發生以後,還存留一些數量的頂端分生組織,但是停止了活動,而有的植物,則是由頂端分生組織的頂端部分產生心皮。根據花的不同類型,花器官可成螺旋順序向上形成或者是在同一水平上分輪的形成。

5.起源

人類對植物的認識和使用,最早要追溯到遠古的舊石器時代,這些認識都是人類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通過采集不同植物的種子、莖、根和果實的過程中慢慢累積起來的。在希臘、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等文明古國中,有很多的有關植物知識的記述。如中國《詩經》就記載了古人“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植物的起源

植物的演變

距今二十五億年前,地球史上主要的植物還是處於菌類和藻類的形態,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藻類生物發展的非常繁盛。直到四億三千八百萬年前的誌留紀時期,有的藻類生物擺脫了水域環境的束縛,首次登陸大地,進化為蕨類植物,這也就標誌著大地開始出現植物類生物了。到了三億六千萬年前的石炭紀,蕨類植物開始大麵積的出現絕種現象,但是還是有一部分生存了下來,但是這時的大地已經是石鬆類、楔葉類、真蕨類和種子蕨類的世界了,有這些種子形成沼澤森林遍布大陸的每一個角落。古生代盛產的主要植物於二億四千八百萬年前(三疊紀)幾乎全部滅絕,而裸子植物開始興起,進化出花粉管,並完全擺脫對水的依賴,形成茂密的森林。到了一億四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時代,被子植物開始出現,並在白堊紀晚期迅速發展,取代了裸子植物在陸地上的主導地位,形成被子植物時代,並一直延伸到現在,例如現在的鬆、柏,甚至像水杉、紅杉等植物,都是在這時期進化出現的。

植物的起源

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氧氣和水分,孕育生命的初始地就是海洋。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藍藻和細菌是海洋中出現最早的植物,也是地球早期出現的生物。這些生物在結構上比蛋白質團要完善得多,但是和現在最簡單的生物相比卻還是要簡單得多。這些生物沒有細胞結構,連細胞核也沒有,因此被稱為原核生物。但是地球上的藍藻數量極多,且繁殖速度很快,這些生物在新陳代謝當中能把氧氣放出來,它的出現在改造大氣成分上做出了驚人的成績。在所後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逐漸出現了產生能自己利用太陽光和無機物製造有機物質的生物,這種生物還進化出了細胞核,如紅藻,綠藻等新類型。藻類在地球上稱霸了幾萬世紀後,它們植物體的組織發展的逐漸複雜起來,達到了更完善的程度。隨著時代氣候的變遷,生長在水裏的一些藻類,被迫接觸陸地,逐漸演化為蕨類植物,也就是裸子植物。又經過了大約一億年的演變,地球的大陸又出現了新的植物物種,這種植物一直衍生到今天,他就是今天我們隨處都可見到的被子植物。

植物的進化是經曆了漫長的歲月中,幾經演變,幾經興衰,由最初的無生命力到今天有生命力活躍,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由水生到陸生,經過這樣複雜的發展曆程,才出現了現代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種類。在植物演變和發展的過程中,苔蘚植物因為結構和生殖上特點,限製了苔蘚植物進一步向陸生生活的發展,而蕨類植物由於能更好地適應陸生生活,所以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甚至有一部分原始蕨類植物逐漸進化成為種子植物。

6.植物的分類

植物界是由一群多細胞的真核生物組成的,這些生物都具有細胞壁,大多數都含有葉綠體,可自主進行光合作用,製造供給自身生長的養分。這一群生物最早是由海洋中的綠藻類演化而來的,依演化的先後,可分為蘚苔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蘚苔植物

蘚苔植物是陸地上出現最早的植物,它是由海洋中的藻類植物演化而來的。苔蘚類植物的外表有角質層,可以很好的保護自己的身體,防止水分的快速過度散失。但是由於苔蘚類植株沒有演化出維管束,所以水分和養分的運輸速度很慢,這就是造成了其生長的個體體積小的重要原因。此外,蘚苔植物繁衍需要在潮濕的環境中進行,因此,在潮濕的地麵、牆壁或樹幹上,常常可以發現這一群綠色矮小的植物。常見的苔蘚類植物有地錢和土馬鬃這兩種。

蕨類植物

蕨類植物又常被科學家稱為低等維管束類植物,這主要是因為蕨類植物不產生種子,而是靠產生孢子散布來繁殖後代的。蕨類植物喜歡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蕨類植物的莖常埋於地下,稱為地下莖,有些蕨類的莖呈直立狀且體態高大,例如筆筒樹。蕨類的葉多呈羽狀複葉,而且在背麵常有孢子囊聚集成堆,這些袍子囊被稱之孢子囊堆。孢子囊內的孢子很微小,需要用顯微鏡觀察才能看到,成熟後的孢子會從孢子囊中膨散出,隨風飄散。今天我們燃燒的煤炭,大都是石炭紀高大的蕨類植物大量死亡後,深埋於地層中,經過長時間演化後形成的。

裸子植物是靠產生植物種子繁殖後代的,而且裸子植物的種子是裸露在外麵的,大部分的裸子植物產生的種子都呈現出毬果狀,這些毬果種子皆是由許多鱗片組成,有雌、雄之分。當雄毬果成熟時,鱗片下側產生的花粉粒,由風傳播至雌毬果上。雌毬果的各鱗片內側有裸露的胚珠,胚珠內含有卵。受精後的胚珠即發育為裸露的種子沒有覆蓋。許多裸子植物的種子都帶有隱形的翅膀,可以隨風散播到很遠的地方,然後落地生根。在現實生活中,如常見的鬆、杉、柏等植物都是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就是可以開花,並且將花作為其生殖器官的植物。由於被子植物不能自己將雄蕊和雌蕊進行受精行為,就將生殖器官演變成為花的結構,吸引傳粉者,幫助其進行受精行為,所以被子植物亦被稱為開花類植物。在幾經演變的過程中,被子植物成功的占據了大陸植物的主導地位。被子植物的種子包裹在果實內,獲得保護,再由果實幫助種子進行的散播。人們可以依據種子內子葉的數目,將被子植物分為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大部分單子葉植物的葉為平行脈,花瓣為三或三的倍數,如百合、稻、麥、甘蔗、玉米、竹、蔥和蒜等植物。大部分雙子葉植物的葉為網狀脈,花瓣為四、五或其倍數,常見的如杜鵑、榕樹、菊、芹菜和草莓,水生的荷與睡蓮等植物。被子植物有很多的種類,如我們日常所見的樹木、花草和蔬菜等大都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可以供人類食用、藥用或觀賞,在人類的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人們還可以根據植物對光照強度需求的不同,將其分為陽性植物、陰性植物和耐陰植物三大類。也可以根據植物在開花過程對太陽光照射時間的長度和反應的不同,將其分為長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四類。

7.植物的多樣性

就植物來說,它是有多樣性的,植物的遺傳多樣性也稱作基因多樣性,是指種內個體之間或一個群體內不同個體的遺傳變異的總和。例如菊花是常見的觀賞花卉,目前已形成近3000多個品種;辣椒的品種也很多,果實形態相差很大。由上述可知,一個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是很豐富的,人類可以誘導、積累並豐富栽培植物的遺傳多樣性。

如果通俗來說,植物多樣性指的就是地球上的植物及其與其他生物、環境所形成的所有形式、層次、組合的多樣化。一般我們可以從如下3個方麵來理解,也就是植物的物種多樣性、植物生態習性和生態係統的多樣性。

所謂植物的物種多樣性,指的就是植物在物種水平上的多樣性,這不但是指一個地區內物種的多樣化,而且也可以指全球範圍內的物種的多樣化。中國高等植物約3萬餘種,占世界總數的10.5%左右。保存了許多特有的植物類群,有銀杏科、杜仲科、珙桐科、獨葉草科、芒苞草科、伯樂樹科和大血藤科等7個特有科,243個特有屬,15000多個特有種。這些物種有可能具有某些對人類有用的潛在價值。如,素有水果之王美稱的獼猴桃,原產我國,目前已在新西蘭成為主要的出口水果。然而獼猴桃屬的主要分布地則是我國,全世界共有54種獼猴桃,單我國就有52種。我們現在不能預測哪種獼猴桃的生理、生態特性是人類所急切需要的,所以一定要保護這些物種和它的生存條件。

所謂植物生態習性和生態係統的多樣性,指的就是植物長期進化過程中和生態環境之間所形成的多種多樣的生態適應性以及植物群落、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化。植物生態適應性使得它們在各自的生態係統中占據了一定的生態位,讓它們能夠穩定地生存在各自特定的環境條件。如寄生植物、腐生植物、共生植物、食蟲植物以及熱帶雨林中的絞殺植物等。植物作為生態係統中的生產者,一般生態係統都是以植物的物種來命名的,所以生態係統的多樣性是和植物息息相關的。

我們疆域廣闊,氣候和地貌類型較複雜,南北跨越熱帶、溫帶和寒帶三帶,高原山地約占4/5,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海岸線漫長,複雜的自然條件使得我國的生態係統極其豐富多樣。總結一下,我國的陸地生態係統中有森林212類、灌叢113類、草甸77類、沼澤19類、紅樹林18類、草原55類、荒漠52類、凍原及高山墊狀植被17類;在水生生態係統中有各類河流生態係統、湖泊生態係統以及海洋生態係統等;除此之外,還有多種多樣的田地、果園、防護林等農田生態係統,舉不勝舉。

8.森林

森林是植物分布很密集的區域,各種植物群落覆蓋著地球上一個很大的麵積,對氣候調節起著重要的作用。植物的呼吸過稱是一個消耗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過程,對於動物來說這是個很關鍵的生態環節,同時也是水文湍流調節、土壤鞏固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在地球生物圈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子。

森林

森林包括喬木林和竹林

俄國林業專家G·F·莫羅佐夫1903年提出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動物及其與環境的綜合體。森林群落學、地植物學、植被學稱之為森林植物群落,生態學稱之為森林生態係統。在林業建設上森林是保護、發展,並可再生的一種自然資源。對於人類來說其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都是很大的。

森林作為一個龐大的地表生物群落,其主體生物就是樹木。森林裏的物種及其豐富,結構也很複雜,其功能也是數之不盡的。森林與所在空間的非生物環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生態係統。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係統,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環。它是地球上的基因庫、碳貯庫、蓄水庫和能源庫,森林所提供的這些資源和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森林對地球上整個生態係統的平衡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