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疾病與預防(1 / 2)

預防缺鐵性貧血

幼兒缺鐵性貧血以7個月到2歲的孩子為最高。寶寶缺鐵時可導致聽覺和視覺發育及學習能力下降,甚至會出現“異食癖”,喜歡吃粉筆、土塊等異物。血清中鐵的含量與智商成正比。

缺鐵性貧血的預防,應以飲食中補鐵為主。嚴重貧血幼兒需要在醫生監護下服用鐵劑。

雖然許多食物中都含有鐵,但有些食物中鐵卻不易被吸收,如菠菜雖含鐵,但草酸易與鐵結合從而使鐵不易被吸收。所以食物中鐵的吸收率是十分重要的,動物的血紅蛋白易於吸收,動物血和髒腑類食物對防治貧血有良好效果,每周至少應安排1~2次肝之類的食物,以保證寶寶有容易吸收的鐵元素供應。

防治大出汗

孩子比較愛出汗,這是因為小兒體內的新陳代謝旺盛,產熱多。出汗是體內散熱的主要方式,再加上小兒神經係統發育不完善,調節功能差,因此愛出汗。

如果孩子隻是出汗多,但精神、麵色、食欲均很好,吃、喝、玩、睡都正常,一般就不是有病。

患有活動性佝僂病、結核病和其他神經血管疾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孩子汗多,特別是夜間入睡後出汗多,同時伴有其他症狀,如低燒、食欲不振、睡眠不穩、易驚等,應該去醫院檢查,找出病因,及時治療。

治療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本病是因化膿病菌如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侵入中耳而發生,為嬰幼兒多見的耳病。因嬰幼兒抵抗力弱,較易患上呼吸道炎及各種疹熱病,咽鼓管短,位置低而平,平臥吃乳,易反胃嗆咳,帶菌分泌物可侵入咽鼓管,嬰兒中耳常遺有胚胎期的結締組織,容易發生感染。這些因素均易招致鼓室發炎。

臨床表現

1.發熱:體溫在38.5℃~40℃或以上,鼓膜穿孔流膿後,體溫可降至正常。

2.耳痛:年長兒可訴耳痛,可放射至頭部及齒部。鼓膜穿破流膿後疼痛減輕。嬰幼兒不會訴說耳痛,則哭鬧煩躁不安,常用手抓耳。有明顯的胃腸症狀,如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等,極似胃腸道疾病。間有驚厥及頸部強直。

3.本病如不及時治療,可發生下述並發症:

(1)急性乳突炎。

(2)急性化膿性腦炎。

(3)重症嬰兒腹瀉。

治療方法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若能及時治療,多能控製流膿並使穿孔愈合,恢複聽力。治療若不及時可遷延成慢性。

全身療法

立即使用有效的抗菌藥物及磺胺藥消炎,治療全身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局部療法

保持耳部清潔,清洗外耳道膿液,用各種消炎藥水滴入耳內。如用3%過氧化氫液洗耳:將藥滴入耳內,2~3分鍾後,使患耳朝下倒出藥水,反複2~3次,然後用棉簽清拭幹淨。

清除耳周圍病灶

治療鼻炎、鼻竇炎、增殖體炎或扁桃體炎。

不要亂用鎮咳藥

應當明確診斷,確定引起咳嗽的病因並積極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首先控製感染,口服抗感染藥物,消除炎症;或對抗過敏原,配合對症治療,才能使止咳祛痰藥收到良好的效果。

對一般咳嗽的治療應以祛痰為主,不宜單純使用鎮咳藥。隻有因胸膜、心包膜等受刺激而引起的頻繁劇咳,或者隻有當痰液不多而頻繁發作的刺激性幹咳,影響病人休息和睡眠時,以及為防止劇咳導致合並症(如肺血管破裂、肺氣腫、支氣管擴張、咳血)時,才能短時間地使用鎮咳藥。對咳嗽伴有多痰者,應與祛痰劑(如氯化銨、滇已新、乙酰半胱氨酸)合用,以利於痰液排出和加強鎮咳效果。

對痰液特別多的濕性咳嗽如肺膿瘍,應該謹慎給藥,以免痰液排出受阻而滯留於呼吸道內或加重感染。

對持續1周以上的咳嗽,並伴有反複或伴有發熱、皮疹、哮喘肺膿腫症的持續性咳嗽,應及時去醫院明確診斷或谘詢醫生。

除用藥外還應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忌食刺激性食物。

不要多喝止咳糖漿

小兒止咳糖漿是人們熟悉的一種家庭常備藥,由於此藥味甜,小兒喜歡喝,一些年輕的父母也誤認為小兒止咳糖漿能止咳又無毒,多喝點好得快,常常過量地給小兒服。其結果,有的小兒出現了不良反應,影響了小兒身體發育和健康成長。

任何藥物都有其安全範圍,小於最低用量則不能產生治療作用,而超過極量卻會出現不良反應,甚至產生藥物中毒。

小兒止咳糖漿中的主要成分是鹽酸麻黃素、氯化銨、苯巴比妥和桔梗流浸膏藥物。小兒止咳糖漿服用過多,會出現鹽酸麻黃素的不良反應,如頭昏、心跳加快、血壓上升,還可出現大腦興奮,如煩躁和失眠等;苯巴比妥的不良反應是頭昏、無力、困倦、惡心和嘔吐等;氯化銨服用過量可產生酸中毒等一係列不良反應。因此,小兒服用小兒止咳糖漿不宜過多,應遵照醫囑按規定的劑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