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財富變遷與群體悲歡(7)(3 / 3)

賢內助是研修和培養不出來的

前些年流行婦聯機構或民間機構與高校合作辦賢內助培訓班,譬如南京大學搞“企業家夫人高級研修班”,北京大學搞“總裁夫人高級研修班”,而一些省市則流行搞“企業家夫人會所”。暫且不論諸多研修班的內容乏善可陳,有趣的是,參與者當中除了零星的真正的所謂企業家夫人外,不少則是希望研修後能進入企業家夫人行列的學員。以為“研修”一番就能使氣質脫胎換骨,就像希望兒子參加奧數後能變成神童一樣。這或許也正是中國特色吧。

不過中國第一代的企業家們確實極為注重對子女的培養。要知道除了IT業及一些新興行業,傳統行業如今橫刀立馬者大都是“50後”和“60後”,他們的子女多是“80後”,正是事業上升期以及或主動或被動產生成家念頭的階段(譬如張茵之子劉晉嵩、宗慶後之女宗馥莉、左宗申之女左穎等均為1982年生人)。

盡管“包辦婚姻”幾乎成為老黃曆,但坊間卻不時傳出某某富豪在會所推介自己兒子或有招親打算的消息。“富二代”賢內助能培養出來嗎?似乎並不樂觀,其難度也並不亞於培養家族企業接班人。

江湖冷豔,重返原點

大佬們的憂鬱多種多樣,為財富多寡憂鬱,為政商關係憂鬱,為公司治理憂鬱,可是到最後往往發現,最記掛的還是自己的安全、健康,妻兒的聚散和家庭的幸福。

想想史玉柱。20世紀90年代遭遇重大挫折後,他躲到一個角落舔傷口,後來東山再起,硬是再次拚出了個鏗鏘未來——巨人網絡於2007年11月成為首個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IT企業。有人說,他這種偏執狂,是在證明給自己看,證明給嘲笑過他的人看。他何嚐不是在證明給前妻董春蘭看呢?

區別於史玉柱,“要江山,更要美人”的中國企業家代表要數我在上文提到的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了。他和現任妻子魏雪結合的2006年前後,TCL可謂潰不成軍——不斷有高管流失,業績節節敗退。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兩人到拉斯維加斯度假,並不妨礙魏雪高調的“命中注定論”。

當然TCL後來渡過了難關,2010年3月發布的財報顯示,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約430億元,同比增長15%,淨利潤約2.1億元,同比增長213%。這是從自2004年以來,TCL銷售收入首次出現的正增長。我在2010年6月一次與李東生和魏雪吃飯時,李東生一邊感慨當年的國際化之痛,一邊無意間和魏雪秀起恩愛,讓人羨慕。

在商業世界裏,“女人頂起半邊天”的諺語一點兒都不誇張。男人通常有三大追求:財富、女人和精神歸宿,其中女人在其中的分量最重。你看巴菲持,富可敵國,但是在妻子蘇珊死後,痛不欲生,精神恍惚,要知道,蘇珊死前,她已和巴菲特分居27年。我和巴菲特的傳記《滾雪球》作者艾麗斯聊起此事時,她也覺得不可思議。

再看羅傑斯,他現在張口閉口都是兩個寶貝女兒。2009年初,一次我在香港和他喝下午茶,我太太也在,我們先是聊投資、聊中國經濟,之後他就給我們滔滔不絕地講起他的幸福生活來。要知道,羅傑斯擁有第一個女兒的時候,已是60歲的“高齡”了。

英國金融曆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寫過的一本書:《未曾發生的曆史》。在書中他大膽猜測,美國如果當年沒有獨立,現在會是什麼樣;沒有戈爾巴喬夫的1989年,蘇聯又會是什麼樣子。按照他的這種思維邏輯,你敢說,沒有杜鵑的黃光裕仍能成為後來的“首富先生”嗎?

還有一次,我在東部某省采訪一位知名企業家,他40多歲,兒子還不到一歲,企業剛上市。采訪進行得很順利,我們一起吃午餐,大冬天,他出汗很厲害,一邊自嘲說自己老了,一邊向我強調健康的重要性。聊到酣暢處,我不經意提到早婚的他為何要晚育。他終於向我吐露真相,十幾年前他的妻子流產過一次,兩年後再想要孩子的時候,遲遲不見懷孕,“這10年來,我一邊做企業”,他說,“一邊和老婆四處求醫。老天還算眷顧我們,在我們都40歲的時候結了果實”。

2010年春節過後,我給他發郵件,問他過年安好,順便告訴他,我和妻子打算要孩子。他在郵件裏回複說,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很開心:“希望你們也能夠如願以償,將來或許會很辛苦,但一定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