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讓人歡喜讓人憂
◇政府也要做“網民”
◇做強做大主流網站
◇“網絡問政”與“問計於民”一、互聯網:讓人歡喜讓人憂
曆史上,任何一次科學技術的革新,都會給人類的生活麵貌帶來巨大的變化。比如說電燈的發明和推廣,使得人們的夜生活變得更加豐富;比如說火車和飛機的出現,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人與人之間、組織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在傳播領域,這種技術的革新給人類帶來的變化同樣非常突出。互聯網的產生和發展無疑唱響了世界一體化的主旋律。互聯網將兩台計算機或者兩台以上的計算機終端、客戶端、服務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手段互相聯係起來,人們可以與遠在千裏之外的朋友發送郵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共同娛樂。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顛覆了傳統意義上“價值”的概念,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時間和距離,甚至改變了生活和消費模式。
互聯網的出現固然是人類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然而,如果僅僅從技術的角度來理解互聯網的意義顯然遠遠不夠。互聯網的發展早已超越了當初的軍事和技術目的,幾乎從一開始就是為人類的交流服務的。互聯網迄今為止的發展,完全證明了網絡的媒體特性。一方麵,作為一種狹義的小範圍的、私人之間的媒體,互聯網是私人之間通信的極好工具。在互聯網中,電子郵件始終是使用最為廣泛也最受重視的一項功能。由於電子郵件的出現,人與人的交流更加方便,更加普遍了。另一方麵,作為一種廣義的、寬泛的、公開的、對大多數人有效的媒體,互聯網通過大量的、每天至少有幾千人乃至幾十萬人訪問的網站,實現了真正的大眾媒體的作用。互聯網可以比任何一種方式都更快、更經濟、更直觀、更有效地把信息傳播開來。
相對於其他媒體來說,網絡在信息傳播的速度上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這中間的奧妙在於三個字,即“點擊率”。這是網絡區別於其他傳統媒體的重要特點。“點擊率”不單是可以計算信息被閱讀的次數,而且可以直接增強信息傳播的速度。在網絡當中,一條信息的“點擊率”如果高到一定程度,比如說被某一網站、論壇、社區等置頂,那麼這條信息在隨後的“點擊率”將呈幾何級數上升,傳播範圍將從某一特定的網站或社區等,就像“病毒蔓延”一樣,迅速擴大到整個網絡世界。
資料鏈接
近幾年中國網民人數增長圖
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換,不僅僅是“口口相傳”。如果說廣播電視的出現將生活世界帶進了一個大眾傳播的時代,那麼網絡的出現和迅速普及則大大擴展了大眾傳播對生活世界介入的程度,同時加深了人們對信息技術的依賴程度。“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這樣的名詞正是對我們現時生活最為形象的概括。同時,隨著網絡在公眾當中的迅速普及,網絡輿論力量的逐步壯大,對於政府部門和領導幹部來說,的確讓人歡喜讓人憂。
資料鏈接
使館被炸後的網絡大塞車
1999年北京時間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野蠻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後,中國政府提出了四項合理要求。美國國防部和北約試圖用“拖”的辦法將這一嚴重事件逐漸淡化,以便最終不了了之。一向標榜“公正”、“客觀”、“自由”的西方輿論界在其報紙、電視上不是如實報道中國使館無端遭到襲擊的慘劇,而是別有用心地大肆渲染中國學生的抗議、示威、遊行和所謂的“過激”行為。
在中國,263首都在線在5月8日開通“中國可以說不”專題網站,兩三天內瀏覽量即達到數萬人次,發布言論數萬條,另有幾十家商業站點和個人站點加入“聲討聯盟”。搜狐的新聞頻道訪問量也從原來的近20萬人次暴增至59萬人次。網易在5月8日中國使館遭襲擊後三個小時,即在其首頁開辟“強烈譴責北約暴行”的網上調查,24小時內即有36000多人參加。從5月8日到10日,由於訪問人數巨大,流向又都集中在各主要新聞類網站上,因此出現了罕見的網絡大塞車。在事件發生後18小時內,參與網易“反戰論壇”討論的用戶達到24萬人,24小時後突破36萬人。“北青報”網站日訪問量破萬,比平時增加了4成。
有人把網絡世界當作一個“自由的”空間,在這個舞台上,網民可以任意地、盡情地表演自己。“匿名”,使得網民在網絡中的世界在兩個向度上區別於現實生活:一是責任感;二是羞恥感。比如說發表言論,在網絡上單個的網民可以不計較觀點是否正確,隻要是自己的、想得到的,就可以說出來,不用擔心外人的指責;同時,在網絡上發表言論,可以克服日常生活中的“團體壓力”,不至於因為害羞或者膽小而不敢說話。應該說,網絡的這種開放性從某種程度上,給公眾提供了更多的表達觀點的平台。這對於增強公眾參與社會管理、表達主觀願望乃至增強政府部門和領導幹部決策的民主程度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但從公共管理的角度看,網絡上的輿論也帶來了異乎尋常的壓力。一方麵由於是開放的,那麼就難免有一些完全個人主觀的、偏激的言論出現;另一方麵,網民這個龐大的群體,由於在個體素質甚至動機上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也就難免出現一些錯誤的、對政府部門和領導幹部形象不利的言論。
資料鏈接
一些領導幹部對網絡的五“怕”
一怕被指“作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求“穩”不求“變”,與其在網絡上備受關注,不如埋頭做好工作。
二怕說錯話。匿名性、平等性、即時性是網絡媒體的主要特點,一些幹部擔心自己萬一不小心說錯了話,或者表達的本意被網民曲解,會很快被無限放大,百口莫辯。
三怕浪費時間,無法掌握真實信息。網友的建議意見,絕大多數是合理有益的,但也存在一部分不理性、不真實的聲音,一些幹部擔心自己,或自己所在的部門、分管的領域“中招”。
四怕自己不了解相關技術。對前沿科技技術的把握不足,對信息安全掌握不夠,擔心學習能力不足,不足以掌握和應對技術層麵乃至網民反映的需要解決的問題的能力。
五怕一些不願公開的事情在網絡的放大鏡下被曝光。
在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過程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機製,就是所謂“守門人”、“把關人”、“看家狗”的機製。傳統媒體傳播出來的信息都必須經過媒體的選擇。這種信息選擇的機製,在一定程度上控製了輿論的方向。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對“守門人”的掌控,進而控製傳統媒體的輿論方向。這是由傳統媒體的運作過程所決定的。但是,在網絡世界迅速擴張的今天,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主要原因就是網絡世界無法像傳統媒體那樣設置非常嚴格的、徹底的“把關人”。在技術上,任何一個擁有網絡的個人,都無須經過他人的選擇、甄別、審核就可以輕鬆地將自己的信息發布在互聯網上。當然,很多網站、論壇、社區都會設專門的管理人員,負責對信息的管理。他們可以刪除一些他們認為不合適的信息,但是從目前中國互聯網管理的情況看,這種力量顯然不如傳統媒體“把關人”的力量那麼強大。因為對於一個網站、論壇、社區等網絡空間,其生存的核心要素就是所謂的“人氣”。你把人家的信息都刪除了,誰還會到你那裏去“溜達”,互聯網的“海量空間”,足以讓需要發布信息的人,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所以,想要徹底控製網絡信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資料鏈接
網絡暴力與網絡暴民
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網絡暴力受害者,網絡暴力的肆無忌憚,正在以其獨有的方式破壞著公共規則、觸犯著道德底線。網絡暴民共有以下三個共同點:(1)主觀動機,惡意製裁、審判當事人並謀求網絡問題的現實解決。(2)采用方式,通過網絡追查並公布傳播當事人的個人信息(隱私),同時煽動和糾集人群以暴力語言進行群體圍攻。(3)導致結果,在現實生活中使當事人遭到嚴重傷害並對現實產生實質性的威脅。
一般來說,公眾都是利用網絡正常地參與到社會政治生活中,發表有利於政府部門提高行政能力的建設性輿論。但需要看到的是,除了正常的參政議政的輿論外,也存在一些不良輿論。通常給政府部門造成壓力或進行攻擊的不良網絡輿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所謂的“網絡情緒型言論”。“網絡情緒型言論”的產生同某些網民個體有著直接的關係,往往是社會公眾整體中占比例非常小的部分人,有時甚至是單個的個人,由於他們的某些利益受到損害,進而發布一些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偏激言論,給政府部門形象帶來傷害。“網絡情緒型言論”應該受到充分重視。因為這些言論的範圍如果逐步擴大,加上捕風捉影、上綱上線,將不但傷害到政府部門的形象力,更會危及整個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另外一種不良網絡輿論就是“網絡謠言”。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發布者的匿名性,網絡謠言比現實生活中的謠言更容易產生和傳播。政府部門一旦在網絡上發現謠言,應該以最快的速度辟謠,將謠言帶來的危害減小到最低程度。
二、政府也要做“網民”
網絡大潮,洶湧澎湃。政府要將令自己既喜又憂的網絡引導好,盡最大可能地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就必須置身其中,自己也來做“網民”。其實,政府上網早就開始了。將政府管理建立在信息技術、辦公自動化技術和網絡技術基礎之上的一種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電子政府,對各級領導幹部來說,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西方國家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在社會組織、企業組織以及公民個人家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了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要求,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紛紛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推動電子政府的構建,並取得了重要進展。中國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在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個人家庭的運用相對滯後,但目前的發展勢頭很猛,因此,推動政府管理信息化,加快電子化政府建設的步伐,對中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政府治理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政府的公共政策製定方麵來看,推進政府管理信息化,建立電子政府,可以大大提高公共政策製定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公共政策的製定,是通過一係列行政決策實現的,而決策的科學性、及時性、有效性,不僅是公共政策製定的基礎,也是政府實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和條件。電子政府的建立以及網絡技術的運用,將會對行政決策產生深刻的影響。首先,可以促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電子政府建立後,將會有一個專門的決策支持係統,通過這個係統,一方麵,政府可以及時獲取大量準確的信息,使決策的許多方法,如統計方法、係統分析方法、可行性論證方法、群體討論方法等變得簡單化、可操作化,從而大大提高行政決策的科學性;另一方麵,通過網絡,可以使廣大民眾隨時了解政府的決策過程,並及時向黨和政府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從而大大提高行政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提高決策的民主化程度。其次,行政決策支持係統的建立和網絡技術的應用,還可以大大提高行政決策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在傳統的政府管理活動中,決策和執行是嚴格分開的。當一項決策在執行過程中發生了問題之後,通過層層上報,才能反映到決策機關那裏。而電子政府的建立,則可使行政執行中的問題很快地通過網絡反映到決策機關,從而對執行中的問題及時作出反應,提高行政決策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資料鏈接
政府上網工程
“政府上網工程”是電信總局和相關部委信息主管部門策劃發動和統一規劃部署,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局作為主要支持落實單位,聯合信息產業界的各方麵力量(ISP/ICP、軟硬件廠商、新聞媒體),推動我國各級政府各部門在163/169網上建立正式站點並提供信息共享和便民服務的應用項目,構建我國的“電子政府”。1999年年初,中國最大的電信企業(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ISP)“中國電信”會同幾十家國家機關的信息中心聯合發起“政府上網工程”,並將1999年確定為“政府上網年”。
從對政府公共服務的影響方麵來看,推進政府管理信息化,建設電子政府,可以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務,提高服務質量。首先,政府可以通過網絡,向社會及時、準確地傳遞信息,可以大大提高政府提供服務的效率,克服官僚主義等弊端。電子網絡政府的建立,不僅可以減少機構和中間管理層次,減少政府的公職人員,降低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人力、物力、資金成本,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而且還有利於克服政府長期存在的官僚主義作風。其次,從接受服務的社會公眾來看,電子網絡政府的建立,為他們獲取政府提供的各種服務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一方麵,通過網絡政府,可以把政府承擔的各類公共服務的內容、程序、辦事的方法等向行政區域內的所有單位、個人予以公布,使廣大群眾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麵,政府可以通過網絡,提供“一站式”和24小時的服務,使過去必須要到多個部門去辦理的事情,在政府提供的網絡窗口,很輕鬆地就可以得到辦理,而且還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使企事業單位、公民個人有可能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就可以獲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