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走妨礙你成功的障礙01(1 / 1)

前言

馬克·吐溫這樣來形容習慣:“習慣是很難打破的,誰也不能把它從窗戶裏拋出去,隻能一步一步地哄著它從樓梯上走下來。”這證明習慣的養成不能走捷徑,不能蠻幹,你如果非得說不想混了,想從窗戶扔下來,那憎恨你的人將會很高興聽到這個消息。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更是懂得習慣的力量,他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對於習慣的形成馬甸給了我們最形象的比喻:“習慣的養成有如紡紗,一開始隻是一條細細的絲線,隨著我們不斷地重複相同的行為,就好像在原來那條絲線上不斷纏上一條又一條絲線,最後它便成了一條粗繩,把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給纏得死死的。” 至於好習慣與壞習慣的區別,艾門斯又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習慣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

從我們呱呱落地開始,便有父母、親人、老師指手劃腳指揮你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暫且不討論他們是否真的搞清了對與錯,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將會在日積月累中慢慢養成習慣。好的習慣越多,為你服務的仆人越多,越容易成就你的未來,而壞習慣越多,就表示指揮你的主人越多,你越身不由己,失敗自然會經常找上門,狠狠地,高傲地踩在你的頭上。這些可惡的陋習到底有多猖獗,多恐怖,我們先來看看下麵幾則熟悉的故事:

你還記得印度和秦國那些被一條小小鏈子拴住的千斤重的大象嗎?馴象員深諳習慣給人給動物的無形力量。他們會在它們還是小象的時候,就用一條細細的鐵鏈將它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小象的力量微薄,多次努力掙紮都無濟於事,久而久之,他們便放棄了努力,習慣了不掙紮,直到長成了大象,其實此時它們原本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可它們的思想已經套上了一把無形的枷鎖。小象是被鏈子綁住,而大象則是被習慣綁住。

你還記得兩父子趕牛的故事嗎?生活所迫,兩父子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有經驗的父親負責趕牛上路,掌握方向,而視力好的兒子負責在拐彎處提醒父親:“爹,轉彎啦!”有一次父親因病不能下山,兒子隻得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麼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後隻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原來牛已經習慣了聽到“爹,轉彎啦!”才轉彎。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看到這裏,你是否要說那些隻是動物,在習慣麵前人當然會聰明一些呢?你還記得那位一生以乞討為生,一個偶然機會繼承了遠方富豪遺產的乞丐嗎?當記者采訪這位搖身一變已是百萬富翁的人時。當記者問這位幸運的乞丐:“你繼承了遺產之後,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這位長年行乞為生的乞丐給了一個驚天動地的答案:“我要買一隻好一點的碗和一根結實的木棍,這樣我以後出去討飯時方便一些。”你聽聽,行乞的習慣甚至已經催毀了他對做富翁最基本的認知。

古語有雲:“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踢走妨礙你成功的障礙》正是站在讀者的立場,賜予你一麵生活中的鏡子,通過名人的身傳言教、生動的故事情節、常見的生活場景讓你清晰地洞察自身那種種視而不見的壞習慣,教你踢走這些人生的障礙,重新定位你的生活,找到一把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