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靈人傑(1 / 3)

茅盾,1896年7月4日誕生在浙江省桐鄉縣烏鎮一個姓沈的家庭裏。取名德鴻,字雁冰,小名燕昌。“茅盾”是他寫作《蝕》三部曲時用的筆名,也是他120多個筆名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有國際知名度的筆名。

一顆種子降落在地上的時候,因土地肥瘦的緣故,往往影響以後的生長和果實的成熟。所幸的是,茅盾降生在一個有文化底蘊、物產豐富、較早具有開放意識的地方。這個地方,人傑地靈!茅盾自己也頗自豪:“我的故鄉向來是一個魚米之鄉。”

烏鎮,地方不大。但以它獨特的地理位置,鑄成了它那獨特的文化背景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在茅盾出生時,烏鎮為兩省(江蘇、浙江)三府(湖州、蘇州、嘉興)

七縣(烏程、歸安、石門、桐鄉、秀水、吳江、震澤)的錯壤之地。所以當地方誌上講它是“鎮雖一隅,實三郡六邑之屏藩也。”烏鎮又是杭州到蘇州的水路中間,距上海嘉興也不過是半天的路程。因此,這個水鄉小鎮,卻常能得大都市的風氣之先。近代資本主義萌芽、開放的風氣,較早地在烏鎮萌發,規模也日漸大起來,到上世紀初,這個小鎮,已經頗具規模,全鎮東西長7華裏,南北也有7華裏。一條市河(其大名叫車溪)由南而來,穿鎮而過,浩浩蕩蕩北去。河東叫青鎮;河西稱烏鎮。茅盾家在青鎮,但習慣上統稱烏鎮。當時在商品經濟並不發達的杭嘉湖平原,水鄉小鎮的繁榮,都是靠附近農村來支撐的。所以烏鎮的“鄉腳”特別遠,十裏之內,趕集進鎮都到烏鎮。而附近鄉裏,又是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水稻和蠶桑成了烏鎮農村裏的主要支柱產業。這些物產源源不斷地運往鎮裏,又換回農村必需的日用品,從而活躍了鎮上的經濟。千百年來,年年歲歲,歲歲朝朝,慢慢使烏鎮這個小鎮,變成有文化有曆史的水鄉古鎮,成為江浙交界的一個重鎮。

悠悠歲月,滌去塵埃,留下的是豐厚的文化積澱;曆史的進步和開放,也使茅盾祖輩和先賢十分崇尚知識和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氛圍。鎮上,除了穿鎮而過的市河外,還有兩條名字很典雅的河,繞鎮而過,一條叫瀾溪塘,一條叫紫雲塘,與鎮內的市河一水相連。鎮內小河縱橫婉蜒曲折,臨河而起的水閣木樓,綽影幢幢,河麵不大,小橋輕臥,垂柳依依。濃鬱的水鄉風味,在烏鎮發揮到極致。後來茅盾走遍大半個中國,對水鄉這種獨特的風韻,無限依戀,他曾說:“住在西北高原的人們,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區域所謂‘水鄉’的居民生涯,所謂‘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駕亂飛’,也不是江南‘水鄉’的風光。缺少那交錯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聽說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欸乃飄然而過,總有點難以構成形象的罷。”

特殊的地理條件,溫和而又四季分明的氣候,吸引了不少文入學士,尤其是宋南渡以後,一大批來自中原的皇親國戚和飽學之士,來江浙一帶擇地落戶,加速這一地區文化經濟的發展。何況烏鎮這個地方,早在梁朝,就有昭明太子在烏鎮苦讀成大器的記載。南宋著名詩人、政治家陳與義(簡齋)

在紹興五年出任湖州知府時,特地在烏鎮芙蓉浦上築室讀書,並取名“南軒”。

兩年後,他又到烏鎮,並與烏鎮葉天經、高僧大、圓洪智三人過從甚密。因此,陳與義在《簡齋集》中有不少詩作是與天經、智老贈與之作。後人為了紀念陳與義等三人的友誼和文學上的貢獻,特地在“南軒”旁修築了“三友亭”。在烏鎮先賢中,一個叫嚴辰的人是鹹豐九年(1859年)的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因為文章中用了“女中堯舜”四個字,觸怒慈禧太後,嚴辰便辭歸故裏。回烏鎮辦學堂,修橋鋪路,行善濟貧,修縣誌。嚴辰這種傳統的儒家風範,在烏鎮為人傳頌和仰慕。在18世紀到19世紀初之間,乾隆開“四庫全書”館,烏鎮一個叫鮑廷博的藏書家,專門進獻孤本藏書,深得清朝政府嘉許。後世刊印的“知不足齋叢書”就是這位茅盾故裏先賢所奉獻。

這些故裏先賢,可以說在國內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也給小鎮添了不少文化色彩。因此,小小水鄉古鎮,也很時髦地定八景之類的東西,如曾定:

古山雲樹,雙塔淩雲,文石流觴,雙溪皓月。自然,這些都是文化人的雅事。

也正因為文化經濟的發達,鎮上也添了不少私家園林,據不完全統計,有50多處。有唐代的丞相裴休府、宋代安定郡王趙伯府、秦申王檜園、太師何恭敏鑄宅、安撫王彥宅、尚書顧岩宅、節度丁勝宅、詩人丁南宅、沈知丞宅、沈左藏宅、六杉園、尚書莫澤宅、東皋園、張掄宅;元代的員外顏旒宅;明代的竹深處、橫山堂、桂月軒、春暉樓、寶峴樓、聽風樓、少司寇沈應龍宅、真君子第、參議王隆德宅、琪園、靈水居;清代的師儉堂、高節寒香圃、寶敕樓、副憲徐世峰宅、蠡勺園、宜園、半畝園、給諫陸秉樞宅、同知張廷傑宅、肖家花園、孝廉李日曦宅、翰林第、頤園、庸園;及近現代,又有適園、梅花館、柯亭別墅,以及丁家花園等。這一大堆園林,在曆史滄桑中,毀興更替,留下的,卻是豐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