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澤“龍種”——漢高祖出身之謎解析
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出身的開國帝王,盡管在他打下天下之後,其親屬近臣、禦用文人以及市井小民,有意或無意地以粉飾之筆和溢美之辭來替他隱惡揚善,甚至杜撰故事將他神化。但是,明眼人心中都很清楚:劉邦不是神,說到底,他仍擺脫不了肉體凡胎這一事實!
翻開《史記·高祖本紀》,文章開篇赫然宣稱劉邦是龍種——乃其母劉媼與天神蛟龍交配而產下的孩子。這個說法實在荒謬!且不說人類至今尚無法證實世間是否存在蛟龍這種生物,即便存在,若說爬行綱蛇目的冷血動物能與哺乳綱靈長目的人類交配,而且還能產下人類的孩子,在生命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有誰還會相信?
毋庸置疑,劉邦不是蛟龍的兒子!當然,據筆者考證,他也不是劉太公的親子。那麼,劉邦到底是誰的血脈?作為一位被後世公認的正直史家,司馬遷為何也要人雲亦雲,將民間的離奇傳說堂而皇之地記載到正統嚴肅的史冊上?
一、劉氏家族溯源
公元前256年,沛縣豐邑(今屬江蘇省豐縣)中陽裏的一個尋常農戶家裏響起一陣啼哭,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成功實踐中央集權製度的王朝——漢帝國的肇基者劉邦誕生了。這是一位對中華民族有著巨大影響的開國帝王,曆代以來,關於他的身世有許多離奇的傳說,下麵我們就來看看劉邦真實的家世淵源。
名份上的黃帝後裔
關於劉氏的起源與世係,曆來眾說紛紜。筆者參閱大量史料文獻考證:劉氏始祖可追溯到華夏始祖黃帝的第五世孫帝堯。帝堯本姓祁,號陶唐氏,生子源明。源明被封於劉地(今河北唐縣),以地得姓為劉,劉源明即劉姓始祖,所以,劉邦在名份上乃屬於黃帝後裔。
劉氏傳到夏朝的第13代國王孔甲當政時,家族中出了個做官的人叫劉累,被夏王封為“禦龍氏”。從封號的字意分析,這個劉累大概是為夏王管理出行或駕車的人。
後來,劉累獲罪於夏王,被迫帶著家人逃亡。到周朝的春秋時期,劉累後人在晉國定居下來。這個時期,劉氏家族中又有一個人做官——出任士師(官名,負責國家司法的官員),於是,這個家族便改以官名為氏姓——姓士。此後不久,士家又出了個人物叫士會,此人靠能征慣戰當上了晉國的大將軍,封邑於範(今河南範縣),故士會在曆史上又被稱作範會或範武子。
周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620年),士會在與政敵的鬥爭中失敗,為躲避災禍,便帶族人逃到秦國。周頃王五年(公元前614年),士會受晉國的相國趙盾之召,重返晉國任職。此時,士會家族中有一部分族人厭倦了公卿豪門那種傾軋爭鬥的生活,甘心過貧窮但卻快樂的農耕日子,於是他們便留在秦國務農。待士會走後,這些留下來的族人又恢複了其劉氏祖姓,此舉或許也有與士會劃清界線兼懷念祖先之意。
周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曆史進入了戰國時代,晉國不複存在,士氏由此成了魏國的臣民。這個時期,士氏在朝中的權勢也日益衰落,為避免招致宿敵的報複,惹來不必要的災禍和麻煩,士氏家族便也恢複了其劉氏祖姓。
戰國初期,魏國日漸強盛,魏惠王自安邑(今山西夏縣)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並動遷了許多百姓,劉氏族人隨著這次遷都來到了大梁。周郝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魏國聯合齊國和楚國消滅宋國,瓜分了宋國土地,原屬宋國的沛縣,從此納入楚國的版圖。這次戰爭結束之後,劉邦的祖父豐公便從魏國大梁遷移到楚國的沛縣安家落戶。
關於沛縣劉氏的遷徙,《漢書·高帝紀》如此記載:“漢帝本係,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這些記載與上文所考史料基本貼近。但是,我們憑什麼來判定楚國沛縣的劉氏是在劉邦祖父豐公這一輩遷徙而來的呢?讀者請看:魏、齊、楚三國滅宋是在公元前286年,而劉邦出生於公元前256年,這中間相差約三十年,從劉邦出生之年往上推算,恰好也就推到他的爺爺豐公這一輩,與《漢書》的記載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