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36計之36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1 / 3)

我們現在講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難題的第九個難題“習慣決定命運”的第四計,“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的好壞對孩子能否養成好的習慣至關重要。先給大家講一件新鮮事。

2009年9月上旬,就在教師節前,溫家寶總理到北京的三十五中去視察。溫總理非常有耐心,一上午聽了五節課程,下午還跟老師們座談。各國總理當中,能到一個中學去待一天,一上午聽五節課,這是很少有的事。媒體記者們都去拍照,發了很多照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溫總理聽課的照片,引起好多人的好奇,都去仔細研究這照片,結果發現照片裏體現出來的問題很是耐人尋味。

溫總理在那聽課做筆記,前邊坐了六個學生,五個男孩,一個女孩。結果發現照片裏就總理的坐姿是正確的。那幾個孩子戴眼鏡不說,還都趴著寫作業,隻有總理保持離桌麵一尺遠的距離寫字。

這個學校也是一個名校,一般來說,這學校的學生老師早就知道總理來聽課,誰跟總理坐一塊兒聽課不認真啊,都想好好表現,可居然就不自覺地坐姿不正確了,這說明壞習慣是藏不住的。

那為什麼溫家寶總理能夠做到坐姿規範呢?要我說呢,溫總理有童子功。溫家寶總理和周恩來總理都是天津南開中學畢業的。

南開中學我去過,校門口的樓道裏有一麵大鏡子,鏡子上有一段“鏡銘”,內容是:“麵必淨,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像勿傲勿怠勿暴,顏色宜和宜靜宜莊。”南開中學的學生一到學校,經過鏡子前都會注意看看自己的儀容是不是合適,頭發亂不亂,臉是不是洗幹淨了,頭是不是挺直,神色有沒有戒驕戒躁。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從南開中學出來的這兩任總理,走到哪裏腰板都是很直,個子雖然不高,但很精神。這就是一種習慣的養成,深受環境的影響。

再給大家講一個學生的例子,這個例子我很難忘。由於我也是一個作家,采訪過很多的青少年。有次北京東城區的一個學生跟我說,孫老師,我這個人不願意上學,就報了旅遊職業高中,我的願望就是到飯店當服務員,後來我如願以償到建國飯店當了服務員,覺得很開心。但是也有煩惱的事。

他說,有一天我從總經理門前走過,被總經理叫住了,一般來說,在五星級飯店總經理和員工說話的機會很少。這位總經理是位女士,年紀比較大。她說,小夥子過來,你是這個店的員工嗎?我說是啊,我是客房部服務員。

總經理又問,你會走路嗎?我說會啊,從小就會啊。然後總經理就讓我走一遍讓她瞧瞧。

總經理看我走完後,說走路就是走路,你兩個肩膀晃來晃去怎麼回事?她目視前方,來來回回走了兩趟後,說這才是走路,給你一個星期時間回家練習走路,練好了就來,練不好就別來了。我一下子就傻了,離開時都不知道該先伸左腳還是右腳了。

一個人的氣質和素養,從坐姿、走路、說話就能看出。因此說,壞習慣是藏不住的缺點,而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什麼叫良好的環境?要讓孩子多讀書,父母就一定要先多讀書;要讓孩子有禮貌,父母一定要先有禮貌;要讓孩子有孝心,父母要帶頭先有孝心,這就是環境。

下麵一個故事,就可以讓父母們看看什麼叫好的環境。北京有一個媽媽姓周,也是我的朋友,曾被評上“全國十佳母親”。看看她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她們全家人都喜歡吃橘子,但十多年前橘子很貴。這個媽媽買橘子與眾不同,不按斤買,而是按3的倍數買。有次晚飯後全家人看電視,媽媽讓兒子把最後三個橘子洗幹淨,一人一個。她兒子洗完後沒馬上送過來,而是抱著橘子一會兒看看媽媽,一會兒再看看爸爸。媽媽一看,馬上就明白兒子的小心思了,兒子肯定心想就剩三個了,你們倆還吃啊。她給丈夫使個眼色,結果爸爸媽媽若無其事地剝橘子吃了,兒子在一邊流眼淚,心裏肯定想一點都不心疼我。

這媽媽說雖然我把橘子吃下去了,但幾乎沒吃出來啥味道,注意力還都在孩子身上呢。

我說你做得對,孩子不缺橘子,缺的是為別人著想。所以在吃東西的時候,千萬不要讓孩子吃獨食。有些年輕的爸爸媽媽應該還能做到這一點,但家裏有老人時就可能有些麻煩,老人以前節儉慣了,因為以前物資匱乏,有點好的基本都留給老人孩子吃,自己舍不得。但現在這個社會物資已經很豐富了,沒必要為這麼一點吃的反而讓孩子養成吃獨食的壞習慣,這樣太得不償失了。

因為孩子長大的過程是一個由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當孩子的心中能夠想到別人時,他的社會化就開始了;當他能夠處理好你、我、他的關係時,他的社會化水平就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有句話叫“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就是說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像人的天性一樣自然,這就是環境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我覺得我們中國的父母,特別是母親有一點要注意,很多中國母親在孩子麵前,往往是隻會示強,不太會示弱。比如說孩子放學了,有的母親哪怕自己病了很不舒服了,也照樣接孩子,照樣買菜,照樣做飯。孩子有時候就發現了,跑過來問媽媽你怎麼了。其實這是個很寶貴的教育契機,能夠培養孩子的同情心。為什麼呢?大思想家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同情心人人都有,同情心是愛的萌芽,孩子跑過來問媽媽你怎麼了,這就是同情心,是愛的萌芽。各位可以仔細想想,一般這種情況下,作為母親的會怎麼回答?

很多母親會說:“你不用管我,我沒事,一會兒吃飯,你先去做作業或者看你的電視去吧。”很多母親就這樣很輕易地把孩子給支開了,自己一個人撐著。

這樣說了多次之後,孩子慢慢就明白了。哦,我明白了,媽媽都是鐵打的,媽媽永遠不會倒下,媽媽難受不難受不用關心,她永遠沒問題,永遠不用關心,根本就不需要關心,可以像機器一樣工作。

所以,一次一次的拒絕後,孩子就慢慢產生這個感覺了,你不需要我,你自己可以解決,永遠不需要我。時間長了,孩子就成習慣了,校正不過來了。將來等你真有一天需要他的時候,想讓孩子過來幫忙,他不過來了,沒這個習慣啊。

孩子的毛病經常是父母用辛辛苦苦的毛病換來的,這個是很遺憾的,就是說我們用我們的愛心培養了孩子的很多毛病。

那麼怎麼辦呢?我建議我們的父母親,特別是母親,既要會示強也要會示弱。當你遇到困境時要堅強是對的,但是當你生病的時候,不舒服的時候,需要孩子給予體諒和幫助的時候,你該躺下就躺下,該休息就休息,該不能動就不能動。

孩子跑過來問你怎麼了的時候,你就可以告訴他哪兒不舒服,哪兒很難受。孩子就會努力想自己生病的時候,父母是怎麼照顧自己的。拿熱毛巾給敷一下?把太陽穴給捏一捏?這個時候父母親應該安然接受孩子的照顧,孩子能做的照顧並不多,頂多就捏捏頭、捏捏腳,拿個毛巾擦擦。但孩子這麼做的時候會很有成就感,我長大了,能照顧爸爸媽媽了。

這時候,父母親不要忘記感謝孩子,“謝謝,有你照顧我好多了。”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可能沒有同情心,不可能無視別人的痛苦,不可能成為一個冷血的人。所以一位教育家說得很好,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大人盡量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

包打天下的父母是不明智的父母,包辦太多以後孩子就會變得無能,變得懶惰。但要想創造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父母首先要帶頭養成好習慣,比如很多父母苦惱孩子不會寫作文,不知道該寫啥。要想作文好,首先要多讀書,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但很多父母又說,我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了啊,可他就是不愛看書,怎麼辦呢?這時候,父母就該首先想想,自己有看書的習慣嗎?

在我們家,其實我從沒有特意去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我很少跟孩子說讀書很重要,你一定要養成讀書的習慣。但我孩子從小就要看書,為什麼呢?因為我自己看書很多,一有空總是拿本書看著。我們搬新家的時候,我就有一個要求,要有一間書房,讓工人打一個頂天立地的書櫃,裏麵全放了書。因為我經常看書,經常寫作,所以我的孩子也經常看書,經常寫作。我有一本書的序言是我女兒寫的,這就是一種環境。

所以父母特別需要成為孩子的第一環境,而且是積極的環境。家裏麵不一定要有酒櫃或者是吧台,但家裏一定要有書,平時也少逛商場多逛書店。少帶孩子到飯店吃飯,多帶孩子去旅行,去感受大自然。這些都是父母需要注意的。

有一些關於品質培養方麵的詞,比如善良、文明、誠信,看著很虛,但都滲透在一點一滴的生活當中,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比如關於誠信,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曾子殺豬”,曾子是孔子的學生,他妻子為了不讓孩子跟著她去趕集,就承諾等她趕集回來就殺豬給他吃,孩子歡天喜地地在家等著,但她趕集回來後跟孩子說,一頭豬頂得上咱們家幾個月的口糧,怎麼能隨隨便便就殺了呢?孩子就哭了。

曾子知道這件事後,非常嚴肅地批評了他妻子:“你既然答應過孩子要殺豬給他吃的,就應該做到,不然,這不是明擺著讓孩子學著家長撒謊嗎?大人都說話不算話,以後有什麼資格教育孩子呢?”最後他把豬殺了做了一頓豐盛的飯。

曾子用言行告訴人們,做任何事,哪怕對孩子,也應言而有信,誠實無詐,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食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是保住了,但卻在一個孩子的純潔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任何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像曾子那樣講究誠信,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去影響自己的子女和整個社會。

但現在應該還有不少父母,在被孩子哭鬧得沒轍的時候,會信口做一些承諾,暫時讓孩子安靜下來。然後認為孩子過會兒就忘了,父母也就不再提了。這實在是一種很糟糕的教育方式,孩子總會長大,而且是模仿著父母的行為來為人處世,當他也認為這種欺騙方式很正常的時候,那父母被他欺騙的日子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