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1906年(1 / 1)

當毛澤東識的字足夠他看一些簡單故事書時,他便弄到一本他大致能看明白的小說,在他住的那個小村裏,書是極少的。大家都愛看的正好是《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這兩本小說。前者講的是一百零八將聚義的壯舉,後者講的是三國打仗的故事。毛澤東對這兩本書入了迷。在農忙中,一有空閑,他就去讀這兩本書。

陰曆十月的韶山衝,從一條彎彎曲曲的黃泥小路上走來了一個挑書箱的少年,這就是剛被井灣裏私塾先生趕出來的“反叛”學生,13歲的毛澤東。原來這天上午,毛澤東背著老師偷偷地讀《水滸全傳》。正當他被梁山好漢深深吸引住的時候,先生突然奪走了他的書,鼓起眼睛訓斥他:“你這是反叛,我不敢教你了。收拾你的書箱回去!”就這樣,毛澤東結束了8歲開始的5年私塾學習,回到了,上屋場。他第一次失學了。

1906年秋至1909年夏,毛澤東停學在家務農。白天,他要和家人、雇工一起從事繁重的田間勞動;晚上,還要幫父親看帳、記帳。盡管常常累得筋疲力盡,仍還是堅持學習、讀書,常常在小油燈下熬至深夜。這一期間,毛澤東博覽群書,隻要是韶山衝裏能借到的書,他必借來看,甚至連廟裏和尚的經書也津津有味把卷夜讀,《精忠傳》、《水滸傳》、《隋唐嘉話》、《三國誌》和《西遊記》這些古典小說更是百讀不厭。毛澤東後來回憶起那些讀書生活說:“我熟讀經書,可是不喜歡它們。我喜歡看的是中國的舊小說,特別是關於造反的故事。”

毛澤東同斯諾談話時說:“我讀過經書,可是並不喜歡經書。我愛看的是中國古代的傳奇小說,特別是其中關於造反的故事。我讀過《嶽傳》、《水滸》、《隋唐演義》、《三國演義》和《西遊記》等。那是在我很年輕的時候瞞著老師讀的,老師憎恨這些禁書,並把它們說成是邪書。我經常在學校讀這些書,老師走過來的時候就用一本經書把它們蓋住。大多數同學也都是這樣做的。許多故事,我們幾乎都可以背出來,而且反複討論過許多次。關於這些故事,我們比村裏的老人還要知道得多些。他們也喜歡這些故事,而且經常和我們相互講述。我認為這些書對我的影響大概很大,因為這些書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齡裏讀的。”

據金仲及主編《毛澤東傳》說,毛澤東讀了《水滸傳》等後,“他就和小朋友乃至村裏的老人們互相講述。他後來回憶說:‘有一天我忽然想到,這些小說有一件事很特別,就是裏麵沒有種田的農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將、文官、書生,從來沒有一個農民做主人公。’作為農民的兒子,毛澤東對這一點納悶了很久。他開始分析小說的內容,發現這些小說的主人公是不必種田的,因為土地歸他們所有和控製,顯然讓農民替他們種田。’(《西行漫記》)他覺得這樣是不平等的。農民們自然常要反對這種不平等。《水滸》裏彙聚在梁山造反的人物,便成了毛澤東心目中的英雄。這種影響是意味深長的,在後來艱難備嚐的革命生涯中,《水滸傳》一直是他放在手邊常常閱讀的書。”

據蕭三回憶毛澤東少年時代:“那些小說裏的故事、人物,毛澤東都記得非常的熟。放牛或農作完了的時候。他和小朋友切磋書中的故事——武鬆打大蟲演得很像。看的人都喊‘再做一回’!那些讀物後來對他的影響也很大。

[附注]“武鬆打大蟲”,見《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橫海郡柴進留賓,景陽岡武鬆打虎》。

武鬆,行者武鬆,梁山正將之一,步軍頭領。排行座次第十四。

毛澤東在1936年在延安對斯諾說:“我愛看的是中國古代的傳奇小說,特別是其中關於造反的故事。”後來他還談到過在與父親發生衝突時,他把父親比著《水滸》中的貪官,而自己無疑是梁山上那群“替天行道”的好漢。

[附注]“替天行道”,見《水滸傳》第六十回《公孫勝芒碭山降魔晁天王曾頭市中箭》:“宋江乃言道:‘小可今日權居此位,全賴眾兄弟扶助,同心合意,同氣相從,共為殷髒,一同替天行道。’”第七十一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掛上‘忠義堂’、‘斷金亭’牌額,立起‘替天行道’杏黃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