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兩位曆史偉人青少年時代的不同成長曆程(1 / 3)

毛澤東和陳雲是成長於不同曆史與自然環境中的兩位重要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領袖人物。

毛澤東於1893年12月26日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韶山衝。盡管毛澤東的祖籍不是湖南,但到他出生時,毛氏家族已在湖南繁衍生息了20代,大約500年了。韶山的得名與一個美麗的傳說有關:5000年以前,舜帝南下巡視,來到湘江流域,他讓人在一座山上演奏優美動聽的“韶樂”,竟然引來大量鳳凰跟著翩翩起舞。後來,人們就把這座山稱為韶山。韶山衝是被韶山環抱的一塊狹長穀地。

與中原地區相比,地處江南的湖廣大地因自然條件所限,開發較晚。當中原一帶已達到很高文明水平的時候,湖南地區仍處於一片蠻荒之境。惡劣的生存環境,養成了湖南人不畏困難、敢於挑戰的堅毅性格。

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湖南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湖湘文化圈。清代、特別是近代以來,湖湘大地更是人才輩出,哲學家有王夫之,考據家有錢大昕,軍事家有靠鎮壓太平天國起家的曾國藩、曾國荃兄弟以及左宗棠、胡林翼等所謂清代“中興名臣”,改革派有譚嗣同,革命派有陳天華、秋瑾、宋教仁、黃興、蔡鍔等。因此,湖南在近代有中國的“小德意誌”之稱。

中國共產黨誕生後,湖南更是湧現出了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群體。在新中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政府委員中,湖南籍的有10人。在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的254名中將以上高級將領中,湖南籍的有73人,占28.7%。其中元帥3人,大將6人。具體來說,有蔡和森、劉少奇、任弼時、林伯渠、陶鑄、李富春、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粟裕、陳賡、黃克誠、肖勁光、譚政、許光達、王震、向警予、鄧中夏、李立三、左權等。在這眾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群體中,毛澤東是最為傑出的代表。

毛澤東出生的時代,中國處於清王朝腐朽統治的末年。迭經外國侵略者的瘋狂侵逼和本國農民起義的沉重打擊,不思進取的滿清王朝早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隨時都有覆沒的可能。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正處在醞釀之中,正是這致命的一擊,清王朝這一統治中國長達260多年之久的龐然大物,終於在1912年壽終正寢,極不情願地退出了中國的政治舞台。但是,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卻很快落到了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手中,中國的情況不但沒有因此而有絲毫的好轉,反而更趨惡化,追求進步的人們不得不在黑暗中,為探尋國家和民族的出路繼續進行艱難的求索。出生並成長在這樣一個特殊年代的毛澤東,很自然地選擇了以救國救民作為自己的人生奮鬥目標。

少年時代的毛澤東就很同情受壓迫的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讚成官逼民反的主張。早在私塾讀書時,他就喜歡看“中國的舊小說,特別是關於造反的故事”,如《精忠傳》、《水滸》、《三國演義》等。這些書對他後來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影響很大”。1910年,長沙有一個靠賣河水為生的窮苦百姓黃貴蓀因米價日漲,無以為生,被迫舉家投水自殺。這一事件在長沙引起很大震動,饑民們紛紛湧到巡撫衙門請願,要求官府開倉賑濟,卻遭到野蠻鎮壓,饑民忍無可忍,放火燒了巡撫衙門。毛澤東當時正在東茅塘私塾讀書。當他得知長沙饑民暴動和饑民被殺的消息後,與同學們討論了好幾天,很為饑民的被殺感到不平。他後來回憶說,這件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始終忘不掉”,“影響了我的一生”,他還同情哥老會首領彭鐵匠領導的一次農民起義,認為他“是一個英雄”。

毛澤東這種同情弱者、敢於挑戰的思想意識在處理他同父親的關係上也有充分的體現。毛澤東出生時,父親毛順生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在當地已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土財主。父親沒有文化,也不懂得要尊重孩子的意見,每當父子衝突的時候,常常使用高壓手段加以嚴厲管教。年幼的毛澤東在心靈深處生發出了朦朧的反抗意識。

一次,毛順生宴請生意場上的朋友,因人手緊張,便吩咐13歲的毛澤東幫忙招待。毛澤東不願做這種應酬的事情,父親極為生氣,當著眾多客人的麵罵毛澤東懶而無用,為子不孝。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的毛澤東當場回敬父親說:“父慈子孝”,隻有父慈,才能要求子孝。毛順生更為氣憤,舉手就要追打。毛澤東跑到一個池塘邊,聲稱如果父親再要追趕,他就跳下水去。在母親的勸解下,以雙方相互妥協而告解決。但毛澤東由此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在壓力下如果一味溫順示弱,結果隻能會招致更多的打罵,而用反抗的辦法,卻反而能保護自己。

少年毛澤東所受的是傳統的封建教育。啟蒙讀物是《三字經》、《百家姓》等,後來繼續讀《論語》、《孟子》、《詩經》、《左傳》等經史古籍。盡管對先生所用的教學方法和所教授的內容不感興趣,但天資聰明、聰慧過人的毛澤東卻每每能輕鬆完成先生所布置的學習任務,並因此而打下了極為紮實的古文功夫。在閑暇之餘,他還閱讀了《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等書籍。

毛澤東小時侯經常到外婆家玩,事實上他童年的大部分時間差不多都是在外婆家度過的。這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住在外婆家的毛澤東與眾多表兄弟打成一片,過著快樂無憂的童年生活。外婆家的讀書人多,對外麵的世界自然也就知道得多。到了20世紀初,清政府為挽救瀕臨滅亡的腐朽統治,陸續出台了一些“新政”,在全國各地興辦了一批新式學堂。一次,到外婆家去玩的毛澤東,從表兄文運昌那裏得知,鄰近的湘鄉縣辦了一所新式學堂——東山高等小學。已經讀了“六年孔夫子”、正休學在家的毛澤東很希望能進入這所學堂學習,但思想保守的父親卻準備送他去湘潭縣城一家米店當學徒,學些日常謀生的本領,預備日後的毛澤東能有一個好的營生。

1910年秋,毛澤東請來舅舅、表兄以及族親等當說客,說服父親同意讓他到湘鄉東山小學繼續學習。但在這所學校裏,毛澤東隻讀了半年,就因成績優異、年齡也較大而被推薦到了湘鄉縣駐省中學繼續上學。

少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懷有救國救民的遠大理想。當他1910年第一次遠離家鄉到東山小學讀書時,曾改寫了一首日本和尚月性寫的詩贈送給父親: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表示了要學有所成、報效祖國的誌向。不過由於年齡與閱曆的關係,此時的毛澤東對於如何救國,思想卻還非常朦朧。

在報考東山小學時,毛澤東在一篇題為《言誌》的作文中,抒發了自己求學報國的誌向,深得校長李元普的讚賞,認為他是一位“救國材”。他後來寫的《救國圖存篇》、《宋襄公論》等作文,也深得國文老師的好評,被批道:“視似君身有仙骨,寰觀氣宇,似黃河之水,一瀉千裏。”與此同時,他的思想意識也開始有了明顯的進步。他利用有利條件開始大量閱讀進步書刊,如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在此前後,他還閱讀了鄭觀應的《盛世危言》、顧炎武的《日知錄》等著作,認識到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他從同學那裏借來《世界英雄豪傑傳》,被書中描寫的華盛頓、林肯、拿破侖、彼得大帝等人的事跡感染,認為“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求富國強兵之道……我們每個國民都應該努力。”

1912年秋,毛澤東以入學考試成績第一名的資格進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後改名省立第一中學)讀書。在這所學校,他雖然也隻讀了半年,卻以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論》的作文獲得國文教員柳潛的高度讚賞,認為是一篇“實切社會立論”的文字。作文僅600字,批語卻達150字,說作者“才氣過人,前途不可限量”,“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還批給同學“傳觀”。

不久,柳潛老師借給他一套《禦批曆代通鑒輯覽》。毛澤東讀完後,收獲很大。由此他認為在學校讀書還不如自學收獲大。於是,他斷然決定從省中退學,寄居在長沙新安巷的湘鄉會館,每天步行三裏路到瀏陽門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圖書館自學。他定了一個龐大的自學計劃。他的學習十分勤奮,用他後來自己的話來說,就像是牛進了菜園一樣,猛吃猛嚼,讀了大量中外書籍。其中讀得較多、收獲也較大的是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著作。從盧梭的《民約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到亞當·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鳩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論》、斯賓塞的《群學肄言》等,他都認真讀過。在圖書館裏,他還第一次看到牆上掛的一張世界地圖,知道世界原來是那樣大,中國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湘潭縣在地圖上則根本找不到。這一發現對他來說是異常的新鮮和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