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白昌林的相機,我們打開的是一幅幅更為壯觀的公路建設畫麵。一個個高聳的橋墩、一座座橫跨河床的大橋、一條條寬闊的柏油馬路、一輛輛湧動在高速公路上的車流,把固原公路和交通建設近30年的畫卷一覽無餘地展現在我們的麵前。每一幅攝影作品,湧動著鮮活的現代氣息和文化精神,無論是《大動脈》,還是《九曲十八彎》,都像一首首慷慨激昂、富有詩意的長歌,穿過曆史的雲煙,用遼闊的意境和悠遠的情思,在自然的伸展中表現出樸素而深沉的藝術情懷。他把攝影藝術與血脈湧動相結合,形成了在物象之外把握意蘊,追尋最美境界的心靈共鳴。雖然攝影藝術往往與技術設備、表現手法緊密相關,但是美好的藝術往往超越了機械與技法,存在於鮮活的生活體驗中而直達本真。
正如白昌林同誌所說的:“在我看來,一幅好的攝影作品,除了恰當的氣候、環境、光線以外,還應當選好拍攝角度,抓住拍攝時間,把瞬間最美的一麵表現給讀者。”為了能拍攝出好的作品,反映不同時期的公路建設和養路工人的生活,他時常獨自一人徒步行走、翻山越嶺、風餐露宿,許多精彩的鏡頭就是在他不斷的行走中完成的。
可以說,白昌林有關公路和交通建設的攝影作品,既是片段的,又是係列的;既是跳躍的,又是連綿的。單獨看,是一幅優美的藝術作品,整體看,是一幅恢弘的交通史圖;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和精神的陶冶。
除此之外,白昌林同誌在業餘時間,還拍攝了大量反映固原經濟建設、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以及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文化教育、生態環境等方麵的作品。這些作品,或以鄉村特色產業為主題,或以城市風光為主題,或以秀麗山川為主題,或以雲海日出為主題,或以曆史文化為主題,或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或以民俗風情為主題,巧妙地利用光影和空間,渲染出固原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的富裕、本土文化的凝重、山川河流的秀美。用波瀾壯闊的鏡頭,真實地再現了六盤大地的“人之魂、地之魂、山之魂、水之魂、史之魂和民之魂”。為宣傳家鄉、推介固原做出了一個攝影人應有的貢獻。
2011年12月12日
發於2013年5-6期《原州》
“輕叩大地之門”
——著名詩人、評論家走進西海固詩會隨感
“輕叩大地之門——著名詩人、評論家走進西海固”詩會,是由西海固的詩人紅旗、王懷淩、單永珍、楊建虎、倪萬軍等同《詩探索》天問中國新詩會所共同舉辦的。他們邀請了北京大學教授、詩歌評論家謝冕、洪子誠,詩歌評論家、《詩探索》理論卷主編吳思敬,詩人、《詩探索》作品卷主編林莽,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劉福春,詩人、《詩歌月刊》主編王明韻,青年詩人、華文詩歌獎獲得者王夫剛,詩人、《北京文學》編輯黑豐等走進寧夏、走進西海固。本次活動舉辦了新詩專題研討會,踏蕭關古道、探尋涇河源,登紅色六盤、睹須彌勝景,走進文學之鄉西吉,體驗回鄉民俗生活等。來自寧夏的詩人林一木、馬占祥、劉學軍,以及甘肅詩人李滿強、草人兒、仁謙才華、劉桂香、白荷和河北詩人九色鹿等30多位詩人出席了本次活動。
活動從2011年6月8日開始,到6月12日圓滿結束,曆時5天,規模之宏大、人數之眾多、內容之豐富、活動之精彩,是西海固文學史上前所未有的,對促進西海固詩歌以及文學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和深層的、永久的影響!
歡迎辭
著名青年詩人、固原市作家協會主席王懷淩在6月9日上午的詩歌研討會上所致的歡迎辭,別開生麵、不落俗套、緊貼詩歌、情感激揚,使大會從一開始就被一種激情所點燃。那是一種詩人的狂放,那是一種詩歌的魅惑,那是一種西海固厚重的熱情,那是一種“輕叩大地之門”的聲音……在充滿詩意的歡迎辭中,來自北京的著名的詩人、評論家、學者,以及來自河北、甘肅等地的詩人,一起走進了西海固。
一首詩的誕生?
6月9日下午的活動主題是“一首詩的誕生”。
活動分3個階段,從朗誦、感悟著名詩人謝冕、林莽、吳思敬、王明韻的詩作,到朗誦了固原詩人王懷淩、單永珍、楊建虎、紅旗、林混、草人兒(甘肅)等十幾位會員的詩作,以及“一首詩的誕生”創作談,最後到著名詩人、評論家的點評,每一個節點都充滿了詩意,洋溢著濃濃的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