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節 第64章人之將死其言亦善(1 / 1)

他們也說打倒帝國主義,但隻打三天,第四天就不打帝國主義了,跟帝國主義做朋友了。他們說要革命,要民主政治,但也隻有三天,第四天就壓迫老百姓了。“喚起民眾”這是孫中山先生臨死時講的,古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亦善”,但有些人也隻喚了三天,第四天就不幹了。至於改良民生,那更是影蹤全無。

——《永久奮鬥》(一九三九年五月三十日)(《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92頁)“人之將死,其言亦善”出自《論語泰伯》: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這是曾子的一段言論。文中提到的孟敬子,是魯國大夫孟武伯的兒子,姓仲孫,名捷,敬是他的諡號。曾子向來與他政治立場不同,所以在自己病重的時候還不忘向孟敬子陳述自己的觀點。在這段字數不多的話裏,曾子一方麵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至誠心態表明自己對孟敬子並無惡意,另一方麵告訴孟敬子作為君子應該注意的三個方麵: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就可以避免別人的粗暴和懈怠;使自己的臉色端莊正派,就使人容易相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得體合宜,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錯誤。這裏,姑且不問曾子最後究竟有沒有改變孟敬子的政治立場,就他關於君子之道的論述來看,依然有很深刻的借鑒意義。後用“人之將死,其言也(亦)善”描述垂死之人反省一生回歸到生命的本質,進而說出善良的話的心理狀態。

1939年5月30日,毛澤東出席西北青年救國會舉行的模範青年授獎大會。這批模範青年是在五四運動二十周年時選舉出來的,毛澤東在會上為他們作了《永久奮鬥》的主題報告。

在講話中,毛澤東首先分析了五四以來中國青年運動的兩股潮流:一股是革命的潮流;一股是反動的潮流。革命的潮流是“要求民族獨立,實現民主政治,改良人民生活,跟工人農民站在一塊,跟老百姓站在一塊”。而反動的潮流“則是跟帝國主義妥協,他們也說打倒帝國主義,但隻打三天,第四天就不打帝國主義了,跟帝國主義做朋友了。”其實質上是對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背叛。接著,毛澤東摘用“人之將死,其言亦善”這句古語來說明孫中山先生臨終前對“喚起民眾”這一政治遺訓真摯而鄭重的態度,以此勸勉模範青年們要跟全國工農勞苦群眾一起戰鬥。

對於民眾力量的重視,是孫中山先生在長期革命鬥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一,也是新三民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後,孫中山先生逐漸認識到,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僅靠英雄個人奮鬥是不行的,還必須廣泛、深入地發動民眾。他指出:“中國以內,自北至南,自通商都會,以至窮鄉僻壤,貧乏之農夫、勞苦之工人,所在皆是。因所處之地位與所感之痛苦類皆相同,其要解放之情至為迫切,則其反抗帝國之意亦必至為強烈”,隨後積極吸收共產黨員改組國民黨,促成了國共第一次合作。1925年3月11日,彌留之際的孫中山先生囑托道:“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誌,務須依照餘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孫中山先生仍念念不忘喚起民眾力量奮鬥建國的願望。

然而,在發動民眾力量的問題上,資產階級政黨始終表現出其固有的局限性。當他們意識到工農運動對自己的階級利益產生威脅時,便走向了與帝國主義勾結,鎮壓工農力量的道路。隨著北伐的節節勝利和工農運動的不斷高漲,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勢力也在逐漸增強。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發動反革命政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敗。孫中山先生臨終前的政治交代最終被頑固的國民黨右派所背叛。

毛澤東認為,這種背叛同時也體現在青年團體中。他以大革命時期廣東兩個青年團體為例,指出:周恩來等人領導組織的青年革命軍人聯合會積極宣傳革命理論和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團結革命力量,打擊國民黨右派勢力,是革命的團體。而以戴季陶等人組織起來的孫文主義學會,則堅持國民黨右派的頑固立場,與青年軍人聯合會相抗衡,是反人民的,反共的。其本職上也是背叛孫中山先生“喚起民眾”的遺誌。

演講的最後,毛澤東號召在座的模範青年,要跟這些反共分子作鬥爭,反對妥協投降,反對反共。並鼓勵他們說:“你們的前途是光明的,你們要代表全國大多數的老百姓,代表一切愛國的人,抗日的人,求中國獨立、自由、幸福的人,並且是要永遠的代表他們。……一定要這樣努力去做,長期去做,一定要把革命幹成功,幹到底。……要切記這一點——‘永久奮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