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速勝論者也是不對的。他們或則根本忘記了強弱這個矛盾,而單單記起了其他矛盾;或則對於中國的長處,誇大得離開了真實情況,變成另一種樣子;或則拿一時一地的強弱現象代替了全體中的強弱現象,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論持久戰》(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58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出自《冠子天則》:
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冠子》是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作者不詳。據《漢書藝文誌》雲,作者為“楚人”﹐“居深山﹐以為冠”。根據書中記載的內容來看,作者應該是戰國晚期甚至更晚時代的人。現存版本是宋人陸佃所作的三卷十九篇。上述引文大意是:耳朵的功能是聽聲音,而眼睛的功能是看東西。一片樹葉遮住眼睛的話就連泰山也看不見了;兩隻耳朵中都塞上豆子,就是轟鳴的雷霆聲也聽不見了。後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比喻為局部的、微小的事物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質。
在抗日戰爭進行一周年之際,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專門用一部分篇幅對亡國論和速勝論的兩種錯誤言論進行了有力地批判。
亡國論為什麼是錯誤的呢?毛澤東指出,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隻看到了日本強大、中國弱小的一麵,並以此作為全部問題的論據,將此片麵的東西誇大起來看成全體,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性。所以在全體說來,他們是沒有根據的,是錯誤的。就中日兩國軍事力量來看,的確是敵強我弱,但中國方麵有堅強的抗日力量,同時,中國戰爭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但一般地建立在整個國際的援助上,而且特殊地建立在蘇聯的援助上。日本進行的是侵略主張,是非正義的,經過長時間的戰爭對持,敵我雙方的實力一定會發生轉化,勝利必將屬於中國一方。
在批駁了亡國論之說後,毛澤東又指出了速勝論的錯誤原因所在:“他們或則根本忘記了強弱這個矛盾,而單單記起了其他矛盾;或則對於中國的長處,誇大得離開了真實情況,變成另一種樣子;或則拿一時一地的強弱現象代替了全體中的強弱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毛澤東摘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句古語形象地說明了這些人自以為是、隻看片麵不問全體的執拗態勢。他們的共性是:沒有勇氣承認敵強我弱這件事實,還常常抹殺這一點,因此抹殺了真理的一方麵。也沒有勇氣承認自己長處之有限性,因而抹殺了真理的又一方麵。因為主觀性和片麵性的作怪,他們時常會犯出或大或小的錯誤來。
“駁”完之後,毛澤東緊接著進行了兩次“立”論。一是並不否認亡國的危險。毛澤東指出,中國目前存在解放與亡國的兩種可能性前途,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即在於領導中國人民實現解放而避免亡國。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與持有亡國論觀點的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前者客觀地而且全麵地承認亡國和解放兩個可能同時存在,著重指出解放的可能占優勢及達到解放的條件,並為爭取這些條件而努力。而後者則主觀地和片麵地隻承認亡國一個可能性,否認解放的可能性,更不會指出解放的條件和為爭取這些條件而努力。同時,前者還看到了解放將逐步占據優勢的必然前景,而後者隻能懷著悲觀的心情得出與前者相反的結論。第二個立論是中國人民也喜歡速勝。但問題在於:沒有一定的條件,速勝隻存在於頭腦之中,客觀上是不存在的,隻是幻想和假道理。
這部分的最後,根據之前對敵我雙方軍事力量和國際環境的分析,毛澤東得出結論:持久戰才是爭取最後勝利的唯一途徑。我們現在所要做的,就是為著爭取最後勝利所必要的一切條件而努力。因為,條件多具備一分,早具備一日,勝利的把握就多一分,勝利的時間就早一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