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節 第59章運用之妙存乎一心(1 / 2)

古人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妙”,我們叫做靈活性,這是聰明的指揮員的出產品。靈活不是妄動,妄動是應該拒絕的。靈活,是聰明的指揮員,基於客觀情況,“審時度勢”(這個勢,包括敵勢、我勢、地勢等項)而采取及時的和恰當的處置方法的一種才能,即是所謂“運用之妙”。

——《論持久戰》(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94頁)“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出自《宋史嶽飛傳》:

(嶽飛)戰開德、曹州,皆有功。澤大奇之,曰:“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因授以陣圖。飛曰:“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澤是其言。

《宋史》是元朝翰林國史院組織宋史局修撰的,凡496卷500餘萬字,含本紀47卷、誌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一部紀傳體通史。《宋史》卷365記載了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的傳記。嶽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人(今河南湯陰縣)。飛出身貧寒,卻有宏圖誌向,少時研習兵法,有天生神力。在南宋與金國連年的戰爭中,嶽飛和他創建的嶽家軍多次沉重打擊了金國的侵略,立下了赫赫戰功。金人懼飛,以父稱之,常發“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之慨。後世將其與劉光世、韓世忠、張俊並列為南宋“中興四將”。在嶽飛之前,宋軍與金國人打仗時常拘泥於陣法的嚴整,一遇到以騎兵見長的契丹、女真人,往往潰不成軍。嶽飛在與之作戰中,一改步兵列陣而戰的滯後戰法,以步兵配合騎兵,以騎兵拱衛步兵,采取靈活的戰法,多次打敗金兵。嶽飛作戰,不拘泥陣列的形式,常常根據戰場情況作出靈活的選擇。宗澤便向嶽飛建議說:“你勇猛過人,是古代良將不能比擬的。但你打仗時不遵循陣法,恐怕不是萬全之計。”然後要送嶽飛一幅陣圖。嶽飛婉言謝絕,說道:“列好陣法再去打仗,是軍事上的常規。但運用得巧妙靈活,全在於善於思考。”“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是嶽飛對自己用兵謀略的藝術總結。原意是說,兵法運用得精妙與否,全在於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而又富有創意地思考與判斷。後也用於辦其他事情。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之所以能在國內外引起重大反響,其原因就在於這是一部運用唯物辯證法著就的具有重大參考價值的軍事著作。其中,在論述抗日戰爭的戰術問題時,毛澤東摘用了不少中國傳統軍事著作和兵家言論,這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鮮明的一例。

在正確分析中日兩國的國情後,毛澤東總結出“中國的抗日戰爭將是一場持久戰、最終的勝利將屬於中國”的結論。接著,他提出了持久戰的正確的作戰方針: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和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而這個方針實行起來,離不了主動性、靈活性和計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