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以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為主的戰略大決戰後,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在全國範圍內的勝利已經指日可待,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已瀕臨覆亡的邊緣。此時的蔣介石,不僅在軍事上慘遭失敗,在政治上也是眾叛親離,連他一貫依賴的美國也拒絕給予繼續援助。在這種局勢下,善於玩弄花招的蔣介石於1949年1月宣布“主動下野”,將桂係首領李宗仁推上代總統的風口浪尖,自己躲在老家浙江奉化操縱假和談的陰謀,以此保存國民黨政府的地位,靜待時機,以期重聚力量,東山再起。
1949年4月1日,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和平談判代表團達到北平,中國共產黨派出周恩來等與之進行誠懇的談判,達成八條協議。但到4月20日簽字時,受蔣介石指令,國民黨斷然拒絕之前已經達成的協定。蔣介石假和談之麵目昭然於世。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聯名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要求全軍指戰員“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幹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隨後,由總前委書記鄧小平統一指揮的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在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江陰的千裏戰線上強渡長江,以橫掃千軍如卷席之勢摧毀了蔣介石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至23日,占領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
毛澤東此時正在北平香山雙清別墅籌劃新中國成立的大事。得知這個消息後,他欣喜異常,思緒萬千,揮筆寫就了這篇《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詩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出自李賀筆下,司馬光稱其為“奇絕無對”。後世文人墨客對之以下聯的大有人在,但多為續貂之作。毛澤東在詩中以“人間正道是滄桑”對之,不但工整押韻,同時賦予該句以新的含義:蒼天如果也有感情,看到國民黨黑暗統治的殘酷與蔣介石的作惡多端,也會因痛苦而衰老。而曆史的滄桑巨變,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由之路。從這個角度理解,蔣家王朝的覆滅是人心所向,人民戰爭的勝利正是符合了曆史發展的規律。詩人在以雄渾之筆描繪攻占南京的戰爭畫卷的同時,引經據典,堅定了人民解放軍“將革命進行到底”的信心,最後又上升到哲思的高度,讀來讓人血脈賁張,豪情萬丈,沉思無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