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 第9章倘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2 / 2)

“七七事變”後,麵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許多愛國青年曆經千辛萬苦,從全國各地奔赴延安,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民族抗戰事業。毛澤東、陳雲、劉伯承等領導同誌非常重視這批有知識、有思想、有朝氣的新鮮血液,提倡開辦各類學校,把他們培養成抗戰需要的各方麵人才。同時,毛澤東等領導人還親自給這批年輕人講課、作報告,對他們寄予了殷切的希望。然而,這些剛剛到達革命根據地的知識青年中,也有一部分人因為有知識、有技術而瞧不起勞苦大眾,工作中拈輕怕重、講待遇求榮譽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所以,加強他們的思想教育是毛澤東等領導人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開展勞動技能比賽、評選先進青年模範等都是當時改良部分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思想意識的方式。

1939年5月30日,延安召開模範青年慶祝大會。這批模範青年,是在五四運動二十周年的時候選舉出來的。一貫重視青年工作的毛澤東在百忙之中參加了大會,並作了一場他精心準備的題為《永久奮鬥》的報告。

在維護民族獨立的鬥爭中,一些青年同誌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在反對賣國政府、在五四運動鬥爭中的英勇表現得到了毛澤東的肯定。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隻有部分青年在後來的鬥爭中堅持下來並逐漸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很多同誌都成了逃跑隊中的“骨幹”。比如,張國燾,這位中共一大代表,曾擔任過中國工農紅軍主要領導職務的北大才子,最終卻走向了一條叛黨的道路;康白情,青年時即參加少年中國學會,和鄧中夏一起發起平民教育講演團的留美高才生,卻最終成為軍閥的參軍,幹起了壓迫人民的勾當;羅家倫,新文化和五四運動的積極踐行者,轉而淪為蔣介石鎮壓共產黨的幫凶。有鑒於此,毛澤東提出,模範青年的標準除了要具備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群育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永久奮鬥這一條。這裏,他摘用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中的“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倘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四句話,向青年模範們說明了一個道理:隻有永久地為抗戰事業奮鬥、為解放全中國勞苦大眾奮鬥才能真正稱之為模範青年。那種一時優秀,不能長期堅持奮鬥,經不住時間考驗的青年不會得到曆史公允的評價。

毛澤東常說:“我是讀古書的人。”其實,毛澤東對中國傳統文學的繼承並不僅僅局限於讀,更難得之處是他能在日常的著作、講話中適時摘用其中的名言警句,很多時候還賦予新意,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了出來。他在這篇題為《永久奮鬥》的講話中摘用用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就是絕妙的例證。三十年前的汪精衛,二十年前的康白情、羅家倫、張國燾,他們都很英勇,但是都有一個缺點,就是奮鬥比較差,沒有“永久奮鬥”的精神。如不以“永久奮鬥”的標準來分析這些人,很容易被他們早期的假相所迷惑。所以,毛澤東以這幾句充滿哲理的詩句再次向模範青年說明了堅持永久奮鬥的重要性。

(本章完)